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喀斯特山区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发布时间:2018-09-19 09:42
【摘要】:采用碳足迹方法对贵州2000~2011年化石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能源消费碳足迹从2000年的0.13 hm2/cap上升到2011年的0.31 hm2/cap,年均增长率为11.56%。消费碳足迹构成以煤炭为主。碳足迹产值由2000年的2.20×104 CNY/hm2增加至2011年的5.38×104 CNY/hm2,年均增长率为12.02%。碳足迹生态压力也从从2000年的0.49增加到2011年的1.08,2011年为2000年的2.22倍。这揭示发展低碳经济的任务还很艰巨。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减少能源消费足迹、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贵州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The dynamic changes of carbon footprint of fossil energy consumption in Guizhou from 2000 to 2011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carbon footprint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uizhou economy, energy consumption is increas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rose from 0. 13 hm2/cap in 2000 to 0. 31 hm2/cap, in 2011 at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11. 56.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consumption is mainly composed of coal. The output 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increased from 2.20 脳 10 ~ 4 CNY/hm2 in 2000 to 5.38 脳 10 ~ 4 CNY/hm2, in 2011. The ecological pressure of carbon footprint also increased from 0.49 in 2000 to 1.08 in 2011 and 2.22 times in 2011. This reveals that the task of developing a low-carbon economy is daunting.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reduce the footpri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relieve the pressur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Guizhou.
【作者单位】: 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基金】:2012年度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项目(12JD10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JL085)
【分类号】:F127;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09期

2 赵荣钦;黄贤金;;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J];地理研究;2010年09期

3 查冬兰;周德群;;地区能源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差异性——基于Kaya因素分解[J];系统工程;2007年11期

4 张丽峰;;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5 唐齐鸣;张炎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多重结构突变模型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赵先贵;马彩虹;肖玲;胡攀飞;;北京市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动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10期

7 肖玲;赵先贵;许华兴;;山东省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动态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年02期

8 张厚美;;着力推进低碳发展 打造大美生态广元[J];环境保护;2013年02期

9 马彩虹;;中国能源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的对比分析[J];生态经济;2012年06期

10 阎晓;涂建军;武京涛;周艳;;重庆市经济发展与碳足迹的相关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Energy Footprint in China Based on STIRPAT Model[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5期

2 李琦;韩亚芬;陈建永;;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能源足迹的区域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3 梅煌伟;黄民生;张如;;基于NEP福建省能源碳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4 周叶;何慧;陈俊君;;排放影响因子与碳足迹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5 牛晓耕;王海兰;;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8期

6 彭觅;吕斌;张纯;黄斌;;中国能源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7期

7 王桂新;武俊奎;;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8 牛鸿蕾;江可申;;产业结构调整的低碳效应测度——基于NSGA-Ⅱ遗传算法[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9 李治;李国平;;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2期

10 张约翰;张平宇;;长春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测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郑欣;程久苗;;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芜湖市碳排放效应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晔;邹迪明;;低碳交通的内涵、体系构成及特征[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纪建悦;栾绍朔;姜兴坤;;基于修正STIRPAT模型的山东省碳排放分析及其预测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杨;许振成;简韬;王俊能;;城市能源活动碳足迹初探——以广州市为例[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6 吴国华;张春玲;;基于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高丽君;刘正林;;区域分层次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分解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卞勇;匡耀求;黄宁生;;我国各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差异性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9 陈明爱;钟式玉;周德群;张雪;;我国碳排放的空间差异问题研究综述[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10 王玉婧;陈雁;;环渤海经济区能源利用的碳足迹与经济发展[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邱松;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温和;黑龙江省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及低碳农业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王群伟;全要素视角下的能源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徐安;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9 田志勇;双重结构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10 才炜;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外部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杰;基于低碳经济的西安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方恺;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乐融融;建设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庭慎;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李娟;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分析模型与中国应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7 谢巍;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驱动效应测度及空间分异[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付慧;内蒙古自治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孙宇飞;城市碳排放清单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李鑫;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实证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J];冰川冻土;2003年06期

2 徐中民,程国栋;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3 朱江玲;岳超;王少鹏;方精云;;1850—2008年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岳超;王少鹏;朱江玲;方精云;;2050年中国碳排放量的情景预测——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Ⅳ[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6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7 马宏伟;王效华;何祖银;李静;;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16期

8 王友良;陶曼;;基于低碳生活方式背景下对高碳生活方式的伦理反思[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戴雅婷;那日苏;吴洪新;王海;秦艳;王宁;赵海霞;;我国北方温带草原碳循环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9年09期

10 张丽峰;;我国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与节能状况的实证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德英;我国工业部门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3 郭运功;特大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与排放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思源;董敏;王京安;朱钦;;基于碳足迹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与思考[J];生态经济;2011年07期

2 计军平;马晓明;;碳足迹的概念和核算方法研究进展[J];生态经济;2011年04期

3 陈晨;郭丽平;张亮;;电气电子产品和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国际标准制订[J];电器工业;2010年12期

4 朱越杰;陈磊;周树恂;;基于碳足迹计算的开发区低碳发展战略——以曹妃甸开发区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年07期

5 王皓;;企业低碳竞争力指数的构建[J];商业时代;2010年30期

6 周常春;袁茜;车震宇;;低碳旅游与旅游碳足迹探讨[J];未来与发展;2011年08期

7 于小强;;低碳消费方式实现路径分析[J];消费经济;2010年04期

8 雷仲敏;曾燕红;;城市碳足迹分析与低碳城市建设[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李齐;;碳链金融初探[J];生态经济;2010年12期

10 季栋梁;;印刷行业的二氧化碳减排建议[J];印刷杂志;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汪福坤;;标准化引导低碳经济健康有序发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国生;唐婧;刘伟辉;;低碳旅游生态循环经济系统构架研究:以湖南为例[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陶雪飞;陶瓷企业低碳制造系统模式及评估与建模方法[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倩倩;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吉林省物流行业碳足迹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刘倩晨;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岳晓娟;考虑碳排放的零售商定价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4 张翠;低碳物流(零售行业)的运营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5 马健雅;生态足迹理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6 陶晨晨;嘉兴市建设低碳城市的制度创新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7 简如洁;“食物里程”标志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8 施洪涛;碳排放约束下的供应链网络优化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497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2497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8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