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低碳转型的进展和经验
[Abstract]:In recent 20 years, Germany has seen a decoupling trend of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and steady decline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which the factors of economic recession in East Germany have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overall reduction of emissions in Germany, but positiv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Germany's low-carbon transition. Although the performance and reasons of decoupling in East and West Germany are different, they all accord with the law of environmental Kuznitz curve. The main experience of Germany in achieving this decoupling is that measures such as market-oriented reforms have promote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improved efficiency, and long-term and gradual energy restructuring has reduced carbon emissions per unit of energy consump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a variety of means to convey price signals to guide the low-carbon transition, popularize the concept of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ake the low-carbon policy widely supported by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parties. This reveals that China's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should promote market-oriented reform, 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economy, establish an energy system of economy,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pularize low-carbon consciousn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tax means in guiding the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作者单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基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支持
【分类号】:F15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越石;;世行认为:气候融资水平与可预见的需求相距甚远[J];国际融资;2010年01期
2 ;备忘[J];中国对外贸易;2010年01期
3 ;读者俱乐部[J];小康;2007年12期
4 ;科技前沿[J];企业家天地;2008年06期
5 奥维尔·谢尔;何乐;;中国不想出头[J];中国市场;2009年16期
6 陈永昌;;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低碳经济[J];北方经贸;2009年09期
7 李飞;庄贵阳;付加锋;宋玉祥;;低碳经济转型:政策、趋势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02期
8 昝月梅;;借鉴国际低碳发展经验 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有效发展[J];经济论坛;2010年04期
9 薛艳艳;;中国低碳:向世界城市学习什么[J];绿叶;2010年08期
10 王立鹤;龚寒玉;李溪;;“气候变化”背后的经济博弈[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梅;孙彤辉;倪家增;;浅析水资源应用及气候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亚慧;;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与战略构思[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3 高贵平;高源;张金良;;走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唐洵昌;;“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问题与江苏可持续发展的关系[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序[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贺庆棠;;气候变化与发展低碳经济[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7 陈颖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和挑战[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专辑[C];2009年
8 闫勇;杨娜;;日本区域低碳社会建设规划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9 熊祥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新农村和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厚美;;发展低碳经济是广元实现科学重建的必由之路[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隽;气候变化牵动经济脉搏[N];人民日报;2005年
2 记者 刘华;亚行:气候变化对东南亚影响或猛于经济危机[N];经济参考报;2009年
3 记者 崔凯 通讯员 付蔷;清华协办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N];新清华;2010年
4 本报记者 俞骆波;政府主导 部门联动 携手应对[N];中国气象报;2011年
5 陈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低碳发展道路[N];中国财经报;2011年
6 李禾;准备好了吗?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N];科技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小青;热议产业振兴规划 关注气候变化举措[N];中国环境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尔德 实习记者 方旭燕;气候变化财金政策待调整?“适应”比“减缓”更重要[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9 杨川梅;当气候之“暖”遭遇经济之“冷”[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10 毛晓刚;应对气候变化需化为全民意识和行动[N];北京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林俊善;韩国低碳绿色成长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艾轶伦;清洁发展机制下国际经济合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汝醒君;中国和欧盟低碳发展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4 叶卫华;全球负外部性的治理:大国合作[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贾甲;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李国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国低碳经济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7 姚云飞;中国减排成本及减排政策模拟:CEEPA模型的拓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杨飞龙;中国产业结构低碳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博媛;八国集团遵约状况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李佳澍;气候变化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王彬;发达国家低碳经济转型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李颖;德国低碳经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哈月娇;社会经济排放情景的降尺度与变尺度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6 潘朝辉;清洁发展机制与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潘月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郭一文;人口消费行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1年
9 李秀锋;基于能源利用的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证分析[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1年
10 董冬;日本低碳经济发展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53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253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