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及传递机制研究
[Abstract]: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reflects the situation of equal opportunities in economic society, so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study the issue of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Using the data of CHNS from 1989 to 2009, using the method of optimization estimation and excluding the deviation factors, the paper estimates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elasticity of China in 2009 empirically by establishing a model. The overall result is about 0.6, 0.8 and 0.5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elasticity of China i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countries, an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family factors on the income of offspring is still great. Further, from the aspects of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such as education, health, and so 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rnal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In fact,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human capit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mission of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in China.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is also significant. In view of this, on the one h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further increase public expenditure and adopt various ways to increase public access to public resources such as health care and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reform of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to break down barriers to the division of the labor market and the flow of labor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well as the pattern of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nd industry monopoly, so as to improve social efficiency. Improve dynamic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income equit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收入差距与中国的教育回报率:基于需求角度的分析”(项目编号:CFA13015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舒基元,姜学民;持续发展中资源管理代际概念再认识[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1997年01期
2 毕康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J];焦作工学院学报;1997年06期
3 王海港;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代际流动[J];经济科学;2005年02期
4 杨逍;困兽温州[J];当代经理人;2004年04期
5 庄西真;;增加流动性 让人有奔头[J];职教论坛;2011年22期
6 尹世洪;;依靠制度建设 破解贫者愈贫困局[J];人民论坛;2006年06期
7 ;卷首语[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5期
8 李巍,王华东,姜文来;可持续发展决策和评价中的代际公平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年04期
9 舒基元,姜学民;资源代际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年01期
10 ;十六大后中国政治经济的新走向[J];科学咨询(科技信息);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健;班茂盛;;国外临港地区产业发展的进程、趋势与借鉴[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山东;;经济发展与人文回归[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实习生 常雨薇 望丹红 本报记者 张守营;代际消费样本的80后解释[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2 黄新初;全面构建和谐社会[N];阿坝日报;2005年
3 特约评论员 陈永杰;防止贫富差距的代际遗传[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4 马海邻 郑红;“温州模式”25年后将消失?[N];江苏经济报;2003年
5 本报首席记者 仲伟志 记者 刘明娟 施春华;温州模式:第二次交锋[N];经济观察报;2004年
6 居伊·德·容凯尔(Guy de Jonquières);亚洲家族企业需要改革[N];国际金融报;2005年
7 特约记者 傅白水;温州经济怯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8 杨玲;把握经济形势改进工作方法[N];兰州日报;2004年
9 马海邻 郑红;温州模式将“变迁”[N];解放日报;2003年
10 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纪玉山;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重建社会公平[N];长春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方鸣;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2 韩军辉;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陈琳;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实证研究:经济机制与公共政策[D];复旦大学;2011年
4 孙浩进;中国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变迁[D];吉林大学;2009年
5 朱楠;基于转型风险的中国经济安全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亚静;中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D];南京财经大学;2013年
2 何婕妤;人力资本视野下中国家庭代际收入流动的“马太效应”[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黄建忠;对外开放程度与代际流动性[D];湘潭大学;2013年
4 徐英;政府公共支出视野下的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马骁骁;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代际流动性及传递机制[D];北京大学;2013年
6 曾艳芳;我国代际收入弹性及其变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7 丰燕;收入分配差距与教育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8 陈静;家庭财富转移动机对以房养老选择的影响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9 李华主;我国非可再生资源跨时期优化配置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王志刚;收入流动性对我国贫富差距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88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288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