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及省际现状的分析比较
发布时间:2021-02-04 16:28
研究目标:测度并分析2001~2017年中国各省份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方法: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定基功效系数法、核密度估计、Markov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莫兰指数、莫兰散点图、σ收敛模型、β收敛模型。研究发现:2001~2017年,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数以1.60%的年均增长率稳步提升,但等级跃迁难度较大,各省份之间高质量发展指数差异有所减小,且表现出空间正向集聚的特征,高质量发展指数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β收敛,2012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开始逐步转为"质量型"导向。研究创新:依据"四高一好"的衡量标准构建指标体系,从时间、空间、区域等维度对高质量发展指数深入分析。研究价值:有助于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经济的真实发展状况,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文章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37(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2 页
【部分图文】:
2001~2017年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值及其变化
首先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本文选取高斯核函数,对样本期代表性年份的核密度曲线进行绘制(见图2)。2001~2017年,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核密度曲线均有着明显的右移趋势,体现了高质量发展指数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断运动的动态过程。从核密度曲线的特征看,全国和西部地区核密度曲线波峰和开口宽度变化不大,表明全国和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整体差异变化不大;东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波峰由陡峭变为平缓、开口宽度变大的特征,表明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差异逐渐拉大;中部地区则刚好相反,表现出波峰由平缓变为陡峭、开口宽度变小的特征,表明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整体差异有所减小。
图3显示,虽然总体上全国高质量发展指数的σ系数有所减小,但σ系数并未表现出逐年稳定下降的趋势,因此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数不存在σ收敛。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的σ系数同样未表现出稳定的下降趋势,从而东、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也不存在σ收敛。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σ系数较大,中部地区的σ系数较小。2011年以前,西部地区的σ系数总体高于东部地区,2012年以后,东部地区的σ系数总体高于西部地区,表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区域差异较大,中部地区较小,这与前文泰尔指数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2)β收敛。按照稳态水平是否相同,β收敛可分为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绝对β收敛考察的是相同的稳态水平,而条件β收敛考察的是不同的稳态水平。本文主要运用β收敛模型对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β收敛检验,即检验高质量发展指数较低的省份能否以一定的收敛速度追赶高质量发展指数较高的省份。首先设定不考虑空间因素的绝对β收敛模型和条件β收敛模型(Barro和Sala-i-Martin,199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J]. 简新华,聂长飞. 社会科学战线. 2019(08)
[2]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 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何建武,卓贤. 管理世界. 2019(07)
[3]城市蔓延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研究[J]. 廖祖君,王理. 财经科学. 2019(06)
[4]金融包容性、资本效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 徐盈之,童皓月. 宏观质量研究. 2019(02)
[5]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时空转换特征研究[J]. 余泳泽,杨晓章,张少辉.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06)
[6]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路径选择[J]. 李梦欣,任保平. 财经科学. 2019(05)
[7]政府规模、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基于企业家精神的中介作用研究[J]. 李元旭,曾铖.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8]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与分析[J]. 师博,张冰瑶. 社会科学研究. 2019(03)
[9]国家创新驱动力测度及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J]. 刘思明,张世瑾,朱惠东.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04)
[10]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因分析——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视角[J]. 肖周燕. 软科学. 2019(04)
本文编号:3018603
【文章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37(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2 页
【部分图文】:
2001~2017年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值及其变化
首先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本文选取高斯核函数,对样本期代表性年份的核密度曲线进行绘制(见图2)。2001~2017年,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核密度曲线均有着明显的右移趋势,体现了高质量发展指数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断运动的动态过程。从核密度曲线的特征看,全国和西部地区核密度曲线波峰和开口宽度变化不大,表明全国和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整体差异变化不大;东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波峰由陡峭变为平缓、开口宽度变大的特征,表明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差异逐渐拉大;中部地区则刚好相反,表现出波峰由平缓变为陡峭、开口宽度变小的特征,表明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整体差异有所减小。
图3显示,虽然总体上全国高质量发展指数的σ系数有所减小,但σ系数并未表现出逐年稳定下降的趋势,因此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数不存在σ收敛。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的σ系数同样未表现出稳定的下降趋势,从而东、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也不存在σ收敛。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σ系数较大,中部地区的σ系数较小。2011年以前,西部地区的σ系数总体高于东部地区,2012年以后,东部地区的σ系数总体高于西部地区,表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区域差异较大,中部地区较小,这与前文泰尔指数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2)β收敛。按照稳态水平是否相同,β收敛可分为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绝对β收敛考察的是相同的稳态水平,而条件β收敛考察的是不同的稳态水平。本文主要运用β收敛模型对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β收敛检验,即检验高质量发展指数较低的省份能否以一定的收敛速度追赶高质量发展指数较高的省份。首先设定不考虑空间因素的绝对β收敛模型和条件β收敛模型(Barro和Sala-i-Martin,199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J]. 简新华,聂长飞. 社会科学战线. 2019(08)
[2]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 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何建武,卓贤. 管理世界. 2019(07)
[3]城市蔓延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研究[J]. 廖祖君,王理. 财经科学. 2019(06)
[4]金融包容性、资本效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 徐盈之,童皓月. 宏观质量研究. 2019(02)
[5]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时空转换特征研究[J]. 余泳泽,杨晓章,张少辉.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06)
[6]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路径选择[J]. 李梦欣,任保平. 财经科学. 2019(05)
[7]政府规模、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基于企业家精神的中介作用研究[J]. 李元旭,曾铖.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8]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与分析[J]. 师博,张冰瑶. 社会科学研究. 2019(03)
[9]国家创新驱动力测度及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J]. 刘思明,张世瑾,朱惠东.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04)
[10]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因分析——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视角[J]. 肖周燕. 软科学. 2019(04)
本文编号:3018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018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