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GIS的重庆市道路密度的空间分异

发布时间:2016-12-04 14:02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的重庆市道路密度的空间分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31卷第3期2011年03月

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

地理科学

Vol.31No.3Mar.,2011

基于GIS的重庆市道路密度的空间分异

1,221,2

范科红,李阳兵,冯永丽

(1.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400047;2.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7)摘要:以重庆市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2006年重庆市1∶166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的道路网络数据为参考底图,利用ArcGIS的叠加分析和空间分析功能,研究了重庆市县域道路密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在道路密度研究的2006基础上,对各县(片)区的路网密度分布差异从社会经济和地形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年重庆市各区县道路密度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和地带性,重庆西部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等道路网密度较高,,东北部的城口、东南部的丰都等区县道路网密度较低,揭示出重庆市道路密度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部分区县的道路网密度较高,与周边地区的差异相对显著,但尚未连接成面或完全均质化,主要包括西部铜梁片区、东南的丰都等区县;各区县不同等级道路密度空间分异也不尽相同;与地形、经济、人口、城镇用地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重庆市道路密度分布格局与重庆的地势走向和地貌组成的地区分异大体吻合,与各区县GDP发展的空间水平基本耦合,与人口的相关性密切,并且道路网络的不断完善加速了城镇建设用地的外扩。关

词:道路密度;空间分异;GIS;重庆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1)03-0365-07

中图分类号:F572

一个地区道路数量或路网便捷与否的常用量[1]

度指标之一为道路网密度,它是指导城市道路交通规则、衡量城市道路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分析和研究城市道路网的合理密度,对于把握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制订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网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GIS空间分析在区域差异问题中应用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区域经济发展

[5][6]

、人口分布、土壤养分等方面,很少涉及到道路网络。道路网络是是空间运输得以实现[7]

的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8,9]

。目前,用对道路网络的研究中,大多学者采[10~14]

,用可达性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对于道路密度

指标的研究则较少;且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2~4]

特征的重要参数

[16,17]

。本文选取道路密度为指标

研究重庆市道路网络的空间特征,以县域为研究单

元探讨区域道路密度空间差异。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上,按道路等级通行能力的比例,结合专家打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等级的道路赋予不同的通行权重系数,得到的道路加权密度,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区域间的密度状况。

1研究区概况

重庆简称渝,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2005年底辖40个区、县(包括自治县,县级市)。总面

42积约8.24×10km,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重庆地势东高西低,其中山地丘陵占土地面积的

89.8%,平坝地区所占比重小。特有的山城环境给重庆市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自1933年成渝公路建成,1942年汉(汉中)渝公路通车后,一个以重庆为枢纽,西连成都、东接湖南、北达陕西、南通贵州的公路交通网络框架已基本形成。但至1949年重庆解放时止,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仍不到600km,不少路段还是晴通雨阻、交通时

,而以省级行政区等小尺度为研

究对象的则较少。大中尺度地域

重庆市山地较多,而近年道路建设发展较快,因此,研究其道路密度的空间分布,可更好地为区域发展政策、区域交通规划提供依据。道路密度是道路生态影响的主要测度指数,也是表征道路网络

[15]

收稿日期:2010-05-18;修订日期:2010-10-14

2010BB0322)、基金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STC,重庆师范大学校级基金项目(08XLZ1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361004)资助。

mail:kehong0510@163.com作者简介:范科红(1983-),女,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研究。E-mail:li-yapin@sohu.com通讯作者:李阳兵,教授。E-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的重庆市道路密度的空间分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4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04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8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