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调节的生物入侵动态研究
本文关键词:寄生调节的生物入侵动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入侵 间接效应 集团内捕食系统 偶对近似 元胞自动机
【摘要】:生物入侵严重威胁着全球生物多样性,而在生物入侵的进程中,寄生感染被证明是影响动植物入侵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近年来对于寄生在物种入侵中作用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当今入侵生态学与传染病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本论文重点关注寄生和病原体感染对物种入侵动态及物种共存的影响,特别是基于分析结果讨论对入侵种的控制策略。其研究内容共包括五章,第一章对生物入侵的概念、理论、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第二章介绍了寄生调节的生物入侵相关理论及其模型构建;第三章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建立了入侵种与本地种形成的集团内捕食模型,继而在空间尺度上探讨了寄生感染对宿主种群的间接作用(寄生对宿主的密度调节和特征调节效应)在外来种入侵动态中的作用;第四章采用偶对近似方法建立了异质性生境下具有竞争关系的物种入侵模型,并讨论了异质生境上寄生对物种入侵空间模式的影响;第五章对本论文进行总结和展望。通过研究,本论文主要得出如下新结果:(1)寄生对宿主的三种调节效应均对外来种的入侵起到了抑制作用;(2)相对于密度调节效应,寄生的特征调节对捕食者种群入侵的抑制作用更明显,而两者的耦合调节效应对入侵的抑制能力明显高于单种效应的作用;(3)无寄生与寄生调节状态下入侵捕食者的密度均随着时间变化呈现递增趋势,而本地食饵密度却减小,且两物种在平衡时刻将达到共存;四种状态下物种平衡时刻的密度并不相同,其中无寄生的情况下,本地食饵密度最小,而入侵的捕食者种群密度最大,这说明寄生的存在对捕食者的入侵产生抑制作用:(4)寄生感染率的增大将导致物种入侵更为困难,从而抑制外来种的入侵;(5)空间异质性是影响生物入侵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竞争关系的物种入侵模型中,环境异质性可能提高外来种的入侵。
【关键词】:生物入侵 间接效应 集团内捕食系统 偶对近似 元胞自动机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175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绪论11-14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1-13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3-14
- 第二章 模型介绍14-18
- 2.1 元胞自动机模型14-15
- 2.2 反应-扩散模型15-16
- 2.3 偶对近似模型16-18
- 第三章 寄生对集团内捕食系统中物种入侵的影响18-25
- 3.1 引言18
- 3.2 模型描述18-20
- 3.3 结果分析20-23
- 3.3.1 寄生调节效应下的物种空间分布20-21
- 3.3.2 寄生调节效应下物种入侵动态对捕食率的响应21-23
- 3.3.3 寄生调节效应下感染率对物种入侵动态的影响23
- 3.4 小结23-25
- 第四章 寄生调节的具有竞争关系的生物入侵动态25-30
- 4.1 引言25
- 4.2 模型介绍25-27
- 4.3 结果分析27-29
- 4.4 小结29-30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30-32
- 5.1 总结30
- 5.2 展望30-32
- 参考文献32-3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3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言词,彭少麟,周厚诚,方炜;生物入侵及其影响[J];生态科学;2001年04期
2 阮少江;闽东外来生物入侵的初步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3 ;生物入侵[J];科技潮;2002年06期
4 李鹏翔;;来势凶猛的生物入侵[J];民防苑;2002年06期
5 王伟;;生物入侵使我国损失数百亿元有关专家聚首中山大学商讨对策[J];农药市场信息;2002年23期
6 张大勇;评《生物入侵:理论与实践》和《生物入侵:数据集成、数量分析与预警》[J];科学通报;2003年18期
7 张明亮,丁圣彦;警惕“隐形杀手”——生物入侵[J];生态经济;2003年10期
8 熊红,刘永碧;植物引种与生物入侵[J];自然杂志;2003年06期
9 李尚义,李宁;对外开放勿忘有害生物入侵[J];安徽科技;2003年04期
10 蔡培印;生物入侵敲响警钟[J];国土绿化;200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联辉;;生物入侵:人类面临的新挑战[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林雯;周国法;成新跃;徐汝梅;;经济发展在中国及全球范围内决定了生物入侵分布模式[A];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C];2010年
3 万年峰;季香云;包杨滨;蒋杰贤;;对生物入侵的几点思考[A];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任海;李勤奋;彭少麟;;生物入侵的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乔延龙;宋文平;贾磊;;生物入侵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管理对策探讨[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西安;张宗丽;;浅谈防止外来生物入侵应采取的措施[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7 周曙东;易小燕;靖飞;刘莉;;外来生物入侵预警体系构建研究[A];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外来有害物种防治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谭京晶;任东;;地质历史中的“生物入侵”——以长扁甲化石为例[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沈佐锐;;生物入侵研究中的生态学试验设计和分析[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林海礼;;浙江省有害生物入侵现状及对策[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闻;北京国际生物入侵研讨会举行[N];光明日报;2004年
2 记者 杜宇;防止有害生物入侵 我研制成功移动熏蒸装置[N];中国花卉报;2004年
3 赵笛;中外专家携手“抗击”生物入侵[N];青岛日报;2013年
4 陈永江;防生物入侵得给平民“一双慧眼”[N];中国绿色时报;2014年
5 姚润丰;外来生物入侵 经济损失严重[N];中国环境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步雪琳;生物入侵人祸天灾[N];中国环境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纪秀君;不容忽视的外来生物入侵[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李斌 卢志勇 曹滢;生物入侵防御亟待“堵漏”[N];中国审计报;2004年
9 木子;谨防“生物入侵”[N];国际商报;2003年
10 东泓;防生物入侵不能单靠政府[N];国际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文婷;生物入侵机制模拟研究:环境色彩噪声、Allee效应及种间结构对入侵动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兴;生物入侵的法律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2 张洪霞;外来海洋生物入侵防控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3 徐劲实;我国入境船舶压舱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徐洋;黑龙江进境植物检疫防控有害生物入侵风险新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王晓强;广西高校学生的外来生物入侵风险意识及管理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6 王红;寄生调节的生物入侵动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7 朱银飞;北京地区生物入侵的模式,管理策略及立法建议[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王舒曼;生物入侵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9 杨立;异质生境结构对生物入侵速度影响的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柏桦;防治外来生物入侵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68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1068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