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数学论文 >

补阳还五汤总苷类成分提取分离过程中溶解迁移规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8 22:05

  本文关键词: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对补阳还五汤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年

补阳还五汤总苷类成分提取分离过程中溶解迁移规律的研究

邹欢  

【摘要】:目的:本文以补阳还五汤为模型药物,通过对此方中总苷类有效成分群提取动力学,溶度峰及介电需量,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行为的研究,探索补阳还五汤总苷类有效成分群在提取分离过程中的动态迁移规律,为实现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群的定位定量提取分离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1.建立了补阳还五汤总苷类有效成分群的含量测定方法-差示蒽酮-糖脎显色法及补阳还五汤总苷类有效成分群的指纹图谱; 2.结合补阳还五汤总苷类有效成分群的含量测定方法,对不同提取时间的原方总苷类有效成分群的含量进行多元非线性参数估算,根据已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其提取动力学参数; 3.根据介电常数理论测定补阳还五汤总苷类有效成分群的溶度峰和介电需量,获得最佳提取分离溶媒; 4.依据柱层析色谱理论,利用最佳的提取分离溶媒,测算得到补阳还五汤总苷类有效成分群在大孔树脂层析分离时的最佳流速,以及层析分离工艺参数,从而得到有效成分群用量/固定相量/洗脱剂溶度参数三者的关系 结果:1.首次建立了中药复方总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差式蒽酮-糖脎比色法; 2.补阳还五汤中总苷类有效成分群的提取动力学药时曲线呈三室模型(R0.94),主要提取动力学参数tmax,cmax,P,D分别为128.9min,38.17%,38.16%,24.45%; 3.补阳还五汤总苷类有效成分群的介电需量为51.6,最佳的提取分离溶媒为50%乙醇溶液; 4.补阳还五汤总苷类有效成分群在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分离时的最佳流速为2.02 cm/min,主要色谱参数Cm,Cs,吸附平衡常数K及容量因子k分别为28.38 mg·mL-1,95.38 mg·mL-1,3.360,8.213;当树脂用量为30mL时的理论塔板高度最小,柱效最好,此时总苷类有效成分群的保留体积为80mL,理论塔板高度和理论塔板数分别为0.3662,40.96。 结论:差式蒽酮-糖脎比色法适合于总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中药复方提取动力学数学模型能客观地描述中药复方中有效成分群的提取行为,是研究中药复方溶解规律和提取工艺的有效工具;补阳还五汤总苷类有效成分群在进行大孔吸附树脂层析分离时,外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控制其流速,控制有效成分群的量、固定相的用量、流动相的溶度参数,实现补阳还五汤总苷类有效成分群的定位定量分离。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284.2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3
  • 引言13-15
  • 第一章 补阳还五汤总昔类有效成分群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15-28
  • 1.总苷类有效成分群宏观定量控制方法——差式蒽酮-糖脎比色法的建立15-20
  • 1.1 基本原理15-16
  • 1.2 仪器及试药16-17
  • 1.3 差式蒽酮-糖脎比色法的建立17-20
  • 1.4 总苷类有效成分群样品的测定20
  • 2.总苷类有效成分群指纹图谱的建立20-28
  • 2.1 仪器与试药21
  • 2.2 指纹图谱的建立方法21-23
  • 2.3 供试品的制备23-24
  • 2.4 补阳还五汤总苷类有效成分群指纹图谱的方法学考察24-27
  • 2.5 总苷类有效成分群样品的指纹图谱测定27
  • 2.6 讨论27-28
  • 第二章 补阳还五汤总昔类有效成分群及主要昔类成分提取动力 学及迁移规律的研究28-43
  • 1.基本原理28-34
  • 1.1 问题分析及数学模型的建立28-30
  • 1.2 参数的测定及计算30-33
  • 1.3 最佳提取时间t_(max)、最大浓度c_(2,max)、最大提取率P及相应损失率D的定义与计算33-34
  • 2.材料与方法34-35
  • 2.1 仪器与试药34
  • 2.2 总苷类有效成分群指纹图谱的建立方法34
  • 2.3 总苷类有效成分群含量测定方法34
  • 2.4 不同时间样品液的采集34-35
  • 2.5 细胞室、质外体室、溶液室体积的测定35
  • 2.6 分配系数ρ_2的测定及ρ_1的计算35
  • 3.结果35-41
  • 3.1 药材原生质室、质外体室、溶液室体积测定35-36
  • 3.2 分配系数ρ_2测定及ρ_1的计算36
  • 3.3 全方药材样品中总苷类有效成分群及三种主要苷类成分的含量36
  • 3.4 不同时间点样品中补阳还五汤总苷类有效成分群及主要苷类成分的含量变化36-39
  • 3.5 曲线拟合39-40
  • 3.6 参数计算40-41
  • 4.讨论41-43
  • 第三章 补阳还五汤总苷类有效成分群介电需量及最宜提取分离溶媒的选择43-61
  • 1、实验原理43-47
  • 1.1 溶剂的介电常数与溶质溶解度的关系43-46
  • 1.2 复合溶剂的介电常数46-47
  • 2.补阳还五汤全方溶度峰及介电需量的研究47-52
  • 2.1 仪器与试药47
  • 2.2 实验方法47-49
  • 2.3 结果及数据处理49-52
  • 3.补阳还五汤总苷类有效成分群溶度峰及介电需量的研究52-56
  • 3.1 仪器与试药53
  • 3.2 实验方法53-54
  • 3.3 结果及数据处理54-56
  • 4、讨论56-61
  • 4.1 补阳还五汤全方溶度峰及介电需量的研究56-59
  • 4.2 补阳还五汤总苷类有效成分群溶度峰及介电需量的研究59-61
  • 第四章 补阳还五汤总苷类有效成分群定位定量柱层析行为及迁移规律的研究61-75
  • 1.基本原理61-64
  • 2.仪器、材料和方法64-67
  • 2.1 仪器与试药64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64
  • 2.3 根据色谱理论及Hildebrand-Scatchard正规溶液方程设定各工艺参数64-65
  • 2.4 补阳还五汤总苷类有效成分群定位、定量层析行为实验:65-67
  • 2.5 总苷类有效成分群的定量测定67
  • 3.结果及数据处理67-73
  • 3.1 漏点质量浓度的考察67-68
  • 3.2 最优流速的测定68-73
  • 4.讨论73-75
  • 4.1 最优流速的测算73
  • 4.2 总苷类有效成分群迁移规律的研究73-75
  • 结语75-77
  • 致谢77-78
  • 参考文献78-80
  • 附录80-92
  • 附录1:综述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群提取与分离的研究进展80-92
  • 参考文献89-92
  • 附录2: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92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龙;李欢欢;刘辉;邓常清;;补阳还五汤总苷胶囊的制备工艺优选[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年16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建滨;林鹏程;;秦艽地上部位中环烯醚萜苷类功效成分提取分离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2 王春玲;孟辉;白文;王少杰;;中药饮片煎煮法改革的研究[J];北京中医;2006年12期

    3 邹亮;罗杰英;贺福元;;溶度参数理论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4 王淑萍;乌垠;孟祥颖;张伟娜;鲍永利;李玉新;;地锦草总黄酮最佳提取分离工艺的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5 吴石山;SBR溶液参数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4期

    6 陈永聪;张锦春;张亚敏;陈景海;徐榕青;;痛风宁中有效部位群的提取实验研究[J];海峡药学;2007年01期

    7 李淑芬,陈宝良,韩金玉;超临界CO_2萃取天然产品的特性研究[J];化工进展;1997年02期

    8 李文兰;赵稷;徐栋;任晓蕾;;大孔树脂纯化复方中总苷类成分的吸附特征[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9 曾卫民,王连春,陈正炎,杨仁传,唐梦萱,胡晓萍;葡萄糖苯脎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糖化蛋白的初步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10 刘红宇;贺福元;;中药(复方)提取方法、技术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贺福元;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对补阳还五汤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涛;黄芪生脉饮分离重组技术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开永;张敏;侯玉泽;李松彪;李道敏;郭金英;张世刚;曾振灵;陈杖榴;;中兽药代谢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动态[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2 赵永光;赵莹;张建平;周永国;;侧柏叶总黄酮在功能性洗发香波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3 吴亚弟;史载锋;薛长英;杨玲;张小朋;;壳聚糖涂膜保鲜木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4 李洪娟;孙居锋;代现平;;超声波法提取益母草总黄酮工艺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5 李天略;史载锋;梅平波;;紫外照射对莲雾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6 牟新利;付川;吴汉夔;文畅;徐超;欧容;范深厚;;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杉种子中芦丁的含量[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7 赵会芝;赵莹;张建平;梁力曼;赵永光;;侧柏叶黄酮雪花膏配方研制及美白功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8 刘春秀;;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9 郑辉;贾旭;李文婧;高昂;吴一振;邓海波;巩江;倪士峰;;水杉药学研究概况[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5期

    10 李文琪,赵新民;栀子苷的精制工艺研究[J];安徽医药;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金亮;赵璐璐;王蒙;张霄;王明伟;周仔婧;杨红晏;吴秋生;王俊;陈明胜;吴福安;;天然黄酮的分离及高活性苷元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A];中国蚕学会桑树病虫害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盛永平;赵怀仁;;固体发动机衬层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喷涂技术探讨[A];中国宇航学会固体火箭推进第22届年会论文集(推进剂分册)[C];2005年

    3 庚梅;杜海燕;孙家跃;孙宝国;;超临界CO_2萃取天然植物香料[A];2004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史江彬;;中兽药标准化问题现实与思考[A];纪念《元亨疗马集》付梓400周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华东区第十八次中兽医科研协作与学术研讨会暨兽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蔡程科;;大孔吸附树脂富集丹参总酚酸工艺研究[A];中国制药工业药理学会20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贺福元;邓凯文;邹欢;邱云;陈锋;周宏灏;;中药复方谱动学与谱效动学差异性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数学药理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建生;;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的实践与若干思考[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钟明;曾建国;陈应庄;谈满良;罗炼辉;;博落回中微量生物碱的研究进展[A];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药鉴定学术研讨会、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冯青然;陈燕军;;中药提取、精制工艺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石钺;;基于现代技术对中药复方研究的方法学探讨[A];中药化学研究与药物创新——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2006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树明;四逆散有效组分改善睡眠作用的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于定荣;以慈航丹方药探讨含挥发性成分复方用“半仿生提取法”研究的模式[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杨培民;白花蛇舌草抗肿瘤有效部位黄酮和多糖的纯化及其脂质体复合物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杨庆秋;云南白药及主要成分骨形成作用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5 王治平;探讨“黄芪—葛根”药对配伍规律对药效物质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刁云鹏;牛磺酸修饰产物合成及治疗感染性创面的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张振;五谷虫促进创面愈合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8 杨歆科;产后抑郁大鼠行为学与激素水平、单胺递质变化及补益心脾法干预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杨旭杰;基于统计方法模型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刘晚苟;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容重对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的调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禹华娟;莲原花青素的酶辅助提取技术及其在油脂中的抗氧化活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文平;四川绿茶苦涩味偏重成因分析及降低苦涩味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兵兴;高胆固醇海产品对动物脂质代谢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任美荣;中药方剂不同提取方法药效成分化学动态变化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李俊伟;四物颗粒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王帅;扶正化瘀组分中药有效组分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杨亚琴;丹参水溶性成分溶出在线检测及动力学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丽丽;天然叶黄素酯的树脂纯化及叶黄素双乙酰酯的催化合成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玉婵;苦瓜皂苷的提取及活性成分的防癌和降血糖作用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10 杨阳;太和香椿总黄酮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邹龙;刘辉;李仲秋;邓常清;;HPLC测定补阳还五汤总苷中黄芪甲苷和芍药苷的含量[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2 李花;陈刚;邓常清;;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组分和三七总皂苷含药血浆抗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年11期

    3 张伟;吴露;陈北阳;张国民;唐映红;邓常清;;补阳还五汤及有效组分对大鼠增生血管内膜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年01期

    4 张丽萍;;补阳还五汤防治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学研究现状[J];中国药房;2007年33期

    5 赖真,王沙燕,耿小茵,邓常青,张阮章;补阳还五汤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2年10期

    6 武红莉;荆志伟;王忠;;中药复方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年13期

    7 赖珺;廖正根;杨明福;梁新丽;;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年18期

    8 李小芳;何倩灵;向永臣;李剑;苏娟;;黄芪多糖颗粒防潮辅料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年09期

    9 刘玉晖;杨丹;游宇;彭杏;袁禄根;;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抗同型半胱氨酸致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年2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芦启琴;娄灯吉;沈建伟;张晓峰;;秦艽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2 唐丽琴,李矗,刘圣,陈礼明;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麦冬多糖的含量[J];安徽医药;2003年01期

    3 任平,黄熙,张莉,王骊丽,封吉化,周齐娜;脾虚证大鼠甘草甜素药物动力学特征与胃肠动力的关系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聂松柳,徐先祥,夏伦祝;党参总皂苷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和NO含量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刘文生,薛霖莉,卫萍;潞党参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吕圭源;陈素红;李立文;张晓东;王丽霞;傅惠英;楼招欢;吴晶;;黄芪生脉饮有效部位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CK、LDH、AST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高普军,朴云峰,郭晓林,雎大员,任波;北五味子粗多糖保肝作用的机理[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8 林斌,朱华东,刘志军,乌蓉波,周呈,王玉慧,姜云峰,马婷婷;黄芪生脉饮对在体猪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效应及其可能机制[J];中国医药学报;2004年11期

    9 李霞,李荣芷,王序,张全兴,朱孝伦,施荣富;大孔吸附树脂对亲水性酚类衍生物吸附作用的研究[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6期

    10 马海乐;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及其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应用的最新进展(Ⅱ)[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双庆;马来酸替加色罗缓释片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华;;补阳还五汤的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1993年10期

    2 穆学同;补阳还五汤治疗萎缩性胃炎20例临床总结[J];河南中医;1994年02期

    3 张少禹;补阳还五汤在耳鼻喉科的运用[J];光明中医;1995年06期

    4 张士军,张明金;补阳还五汤治疗冠心病42例[J];吉林中医药;1996年04期

    5 廖柏松,胡燕,杨浩,鞠躬;补阳还五汤逆转NO对SC和DRG神经元毒性作用的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年04期

    6 马玉宝,郝秀莲;浅谈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J];吉林中医药;1998年04期

    7 吴汉妹;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J];海南医学;2001年03期

    8 徐国琴;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脑梗塞35例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01年02期

    9 包广军,王铁忠;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60例[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年06期

    10 胡泓;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举隅[J];北京中医;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大仁;;补阳还五汤治中风偏瘫的应用体会[A];全国李时珍王清任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尹连荣;;补阳还五汤抑制青光眼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陈建峰;;补阳还五汤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临床观察[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2008继续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董卓一;;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证60例[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艾相乾;;马钱子与补阳还五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A];全国有毒中药在风湿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学习班讲义[C];2010年

    6 吕志杰;王玉玲;武小妮;曾素文;武志红;;补阳还五汤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应用[A];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专辑(下)[C];1999年

    7 刘惠洁;;补阳还五汤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110例[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刘惠洁;;补阳还五汤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110例[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傅宏伟;余锴;傅乃任;;补阳还五汤在四肢骨折后期肿胀248例[A];浙江省第十七届农村医学暨乡镇卫生院管理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郑关毅;张景寿;韦立新;;补阳还五汤对脑梗塞患者胰岛素及内源性多肽影响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中医科学院 余瀛鳌;[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2 董卫国;[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李公文;[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4 陈立初;[N];民族医药报;2001年

    5 重庆 陈永久;[N];民族医药报;2001年

    6 山东省东营市中医医院 戴国立;[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7 记者高泓娟;[N];中国食品报;2011年

    8 朱莹 袁伟建 姚红艳;[N];中国医药报;2004年

    9 ;[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10 梁晓燕;[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运克;补阳还五汤及拆方抗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作用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2 谭涛;补阳还五汤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及MCAO小鼠蛋白芯片表达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高颖;补阳还五汤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大鼠微循环障碍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4年

    4 姜波;补阳还五汤胶囊对AD大鼠NF-κB信号调控及对星形胶质细胞相关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关莉;补阳还五汤对全脑缺血模型大鼠再灌不同时点皮层神经元钙信号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白雪松;超微补阳还五汤对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失及Nogo-A蛋白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周赛男;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增殖及脑组织TLR2、TLR4、MyD88、NF-κ Bp65表达的影响[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杨晗;基于TGF-β/Smad/ERK信号转导通路的补阳还五汤拮抗肺纤维化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贺福元;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对补阳还五汤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尹天雷;超微补阳还五汤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元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欢;补阳还五汤总苷类成分提取分离过程中溶解迁移规律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王鸣慧;补阳还五汤对老龄鼠红细胞膜组分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王敏;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部位组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部分机理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1年

    4 钱叶斌;补阳还五汤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存活的实验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0年

    5 刘玲;补阳还五汤加味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6 李齐欢;补阳还五汤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7 严骏;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8 陈红海;补阳还五汤及其拆方抗脑缺血损伤作用的比较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9 王海涛;补阳还五汤对动粥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10 刘立萍;补阳还五汤对老龄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对补阳还五汤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95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2195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7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