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数学论文 >

干旱河谷交错带植被与土壤水分分布格局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20 22:18

  本文关键词:黄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数学模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四川农业大学》 2008年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植被与土壤水分分布格局研究

游传兵  

【摘要】: 本文以岷江上游理县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地区的植被和植被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海拔高度划分为典型干旱河谷地段、交错带和山地森林段,并分别在每个地段分别选取代表性植被类型,对其进行植被调查和土壤取样分析,进行土壤水分分布格局的研究,对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水分在不同环境因子下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植被恢复及管理的调节机制。为完善交错带生态演化过程理论,了解该地区及类似地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并为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植被恢复及复合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研究区植物种类有36科,104属131种,各样地内植被群落层次单一,有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分布少。灌木层的平均高度在60~130cm之间,平均盖度为40%~65%;草本层平均高度在60cm以下,平均盖度为10%~35%。 2)对各样地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土壤容重在0.96~1.65 g.cm~(-3)之间,随土层加深而增大;土壤孔隙状况是表层优于下层,随土层加深,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减小,孔隙状况变差;土壤机械组成主要以粒级d<0.25mm和d=0.25~0.5mm为主,各土壤剖面0~20cm土层石砾含量较高。 3)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与当地的降水变化基本相同。雨季各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状况良好,在海拔梯度上差异不大;旱季整个研究区土壤水分差异较大,随着海拔的上升土壤水分有所增加;典型干旱河谷地段土壤水分在旱季处于严重亏缺状态,表明该地段旱季土壤水分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在高海拔交错带下缘地段的人工林,土壤水分状况处于交错带及典型干旱河谷段之间,由于地表有大量草本层覆盖以及林分郁闭度大,很大程度上遏止了表层土壤水分的散失,使土壤水分优于低海拔地段。 4)各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一般具有季节性,在雨季表层含水量高于下层,呈降低型。旱季表层土壤水分变异大,10~20cm层含水量高于表层(0-10cm),然后随土层加深含水量减小各植被类型变化趋于一致,呈先升后降。土壤表层变异系数大于下层,随着土层的不断加深,土壤含水量有逐步趋于稳定的趋势;各土层变异系数在雨季小,在旱季大,随着海拔上升有增大趋势。 5)交错带上缘的山地森林和下缘人工林地段的土壤水分状况在雨季和旱季都优于干旱河谷段,旱季尤其明显,因此,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考虑海拔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沿交错带逐步向下恢复植被,使林线下移,最终达到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的目的,是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可在干旱河谷区进行植被恢复时推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S7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前言9-10
  • 1 文献综述10-20
  • 1.1 国内土壤水分研究进展10
  • 1.2 国外土壤水分研究综述10-11
  • 1.3 土壤水分异质性研究进展11-18
  • 1.3.1 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11
  • 1.3.2 土壤水分动态11-13
  • 1.3.3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研究方法13-15
  • 1.3.4 土壤水分影响因子15-18
  • 1.4 生态交错带18-20
  • 1.4.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现状18-19
  • 1.4.2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19-20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20-21
  • 3 材料和方法21-27
  • 3.1 研究区概况和样地设置21-24
  • 3.2 研究内容24
  • 3.3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24-27
  • 3.3.1 植被群落调查24-25
  • 3.3.2 土壤含水量测定25
  • 3.3.3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25-26
  • 3.3.4 变异系数26-27
  • 3.3.5 数据处理27
  • 4 结果与分析27-40
  • 4.1 植被和土壤物理性质27-34
  • 4.1.1 植被状况27-28
  • 4.1.2 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28-30
  • 4.1.3 土壤机械组成30-32
  • 4.1.4 土壤物理性质变异分析32-34
  • 4.2 土壤水分变异分析34-40
  • 4.2.1 土壤水分时间变化34-35
  • 4.2.2 土壤水分垂直变化35-38
  • 4.2.3 土壤水分变异分析38-40
  • 5 主要结论40-43
  • 参考文献43-47
  • 致谢47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德;王根绪;陈玲;;高寒草甸土壤水分的影响因子及其空间变异研究[J];冰川冻土;2006年03期

    2 贾志清,宋桂萍,李清河,孙保平,李昌哲;宁南山区典型流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3 秦永胜,余新晓,张志强,于志民,蔡宝军,蔡永茂;密云水库上游水源保护林试验示范区土壤水分动态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4 李崇巍,刘丽娟,孙鹏森,葛剑平;岷江上游植被格局与环境关系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5 李爱农,周万村,江晓波,孙育秋,曾文蓉;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时空动态变化分析——以岷江上游地区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2003年02期

    6 李毅,门旗,罗英;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对灌溉决策的影响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年02期

    7 张超,王会肖;土壤水分研究进展及简要评述[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年04期

    8 孙中峰,张学培,张晓明,魏学庆;晋西黄土区林地坡面土壤水分异质性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年02期

    9 傅伯杰,杨志坚,王仰麟,张平文;黄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数学模型[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年03期

    10 卢义山,梁珍海,杨国富,蔡亚萍,印志祥,周克梅;苏北海堤防护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的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勇;;黄土高原植被群落演替规律和演替中土壤理化特性变化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2 王琳;;地热资源在天津市宝坻区周良庄镇小庄子村建设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11年05期

    3 黄晨晖;时坚;姚贻强;李桂荣;;基于中点四分法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及其分析[J];安徽林业科技;2009年02期

    4 张海军;;城市化进程中绿化建设问题分析[J];安徽林业科技;2009年03期

    5 丁增发;张瑶;刘俊龙;马永春;吴中能;;北亚热带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生物多样性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1年05期

    6 曾小林;朱凡;;广玉兰对柴油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修复作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7 李峰;;城市绿地植物景观生态设计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8 王敉敉;吴泽民;;上海豫园主要植物群落的种间关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9期

    9 沈茂英;岷江上游乡村社区贫困成因及扶贫模式初探——以四川黑水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10 李广文;孙虎;肖军;;不同景观植被类型下土壤含水量对比研究——以西安南郊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炜;蒋红梅;张兰军;;山区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耿琳;王智育;周芸;;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A];全国旱情监测技术与抗旱减灾措施论文集[C];2009年

    3 白泽龙;包安明;赵金;;土地利用变化对艾比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4 刘世栋;高峻;;滨海旅游区典型外来物种生长适应性研究——以上海杭州湾北岸加拿利海枣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5 肖武;李小昱;王为;张军;梁丹;;测量土壤水分含量的方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6 刘庆;尹华军;吴宁;包维楷;潘开文;陈庆恒;;岷江上游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试验示范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7 彭少麟;周婷;;边缘效应的空间尺度与测度[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8 孙凡;孟令彬;;辽东栎生长与繁殖对萌蘖调控的响应[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9 陶建平;王永健;李宗峰;张炜银;臧润国;;岷江上游大沟流域不同恢复阶段植被枯落物的水源涵养效应[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10 杨飞;马长明;王欣;;人工抚育措施对华北落叶松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华;喀斯特森林植被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稳定性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田晔林;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高艳鹏;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尹刚强;湖南会同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效益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谭骏珊;会同杉木人工林连栽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文仕知;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过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邓湘雯;不同年龄阶段会同杉木林水文学过程定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王金叶;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水分传输过程与机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9 宋云民;毛乌素沙地主要树种水分特征及植被恢复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吴敏;广州市青山绿地—城市林带林区生态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强;水蚀导致的土壤储水和导水变化对红壤季节性干旱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谢正鹏;武汉市典型城市湖泊湿地植物群落生物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曾毅;基于植物群落分析的武汉城市湖泊湿地植被恢复典型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燕;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退化特征及原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韦居恒;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生态承载力分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马浩;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三峡库区防护林类型空间优化配置[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杰;湘北桤木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8 胡孔飞;湘北桤木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郭晓丽;大王滩水库集水区沉水植物分布特征及多样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吴炜;枞阳大山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及其植物多样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根绪,李琪,程国栋,沈永平;40a来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2 沈永平,王根绪,吴青柏,刘时银;长江-黄河源区未来气候情景下的生态环境变化[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3 燕华云,贾绍凤;近50a来青海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分析[J];冰川冻土;2003年02期

    4 谢昌卫,丁永建,刘时银,王根绪;长江-黄河源寒区径流时空变化特征对比[J];冰川冻土;2003年04期

    5 王一博,王根绪,常娟;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冻土环境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4年05期

    6 王一博,王根绪,沈永平,王彦莉;青藏高原高寒区草地生态环境系统退化研究[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7 雷志栋,尚松浩,杨诗秀,王义;地下水浅埋条件下越冬期土壤水热迁移的数值模拟[J];冰川冻土;1998年01期

    8 朱金兆;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研究[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9 向师庆,吕井;灌草丛根系在保护土壤资源上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10 吴文强,李吉跃,张志明,孙向阳,翟洪波;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林土壤水分特性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力文;广武新灌区春小麦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J];甘肃气象;1998年03期

    2 舒素芳,高维英,赵荣;冬小麦分层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模型[J];陕西气象;2002年02期

    3 蒋进,王雪芹,雷加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工程防护体系内土壤水分变化规律[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3期

    4 李斌;李震;魏小兰;;基于微波遥感和陆面模型的流域土壤水分研究[J];遥感信息;2007年05期

    5 李孝广;余新晓;张振明;陈慧新;;黄土区土壤水分与植物耗水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5期

    6 张继光;陈洪松;苏以荣;张伟;孔祥丽;;喀斯特洼地表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尺度效应[J];土壤学报;2008年03期

    7 柳妍妍;胡玉昆;王鑫;公延明;李凯辉;;轮叶马先蒿群落土壤种子库特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1期

    8 L.F.Ratliff ,J.T.Ritchie ,D.K.Cassel ,冷疏影;土壤水可用性田间测定界限值与实验室测定值特征的比较[J];地理科学进展;1990年03期

    9 余优森;人工草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J];水科学进展;1991年04期

    10 王让会,刘培君;干旱区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敏感波段的选择──以新疆阜康平原区为例[J];新疆气象;199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保美;周清;;DZN1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的维护与维修[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2 舒素芳;张育慧;王平;;DZN3型土壤水分自动站测墒质量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赵忠;李剑;袁志发;胡小宁;曹扬;王迪海;;黄土高原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数学模型研究[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宏周;孙广建;张玉平;雷铁栓;王哲武;吕丽萍;;不同土壤水分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陈怀亮;徐祥德;刘玉洁;厉王昇;邹春辉;翁永辉;;基于遥感和区域气候模式的土壤水分预报方法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6 李文龙;施维林;王刚;;沙坡头地区人工林植物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与种间共存机制分析[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7 王季槐;沈海亮;杜茜;雷茜;;甘草生产与土壤水分关系模型的初步研究[A];第二届中国甘草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新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胡玲;彭世彰;丁加丽;徐俊增;;灌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及监测方法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黄志霖;陈利顶;;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许秀英;甘龙辉;陶冶;黄操军;;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土壤含水率预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华 李航 林泽磊;[N];青岛日报;2011年

    2 记者 王建忠;[N];中国气象报;2009年

    3 张芳 仲维健;[N];中国气象报;2009年

    4 班胜林;[N];中国气象报;2010年

    5 通讯员 薛龙琴 师丽魁 陈海波;[N];中国气象报;2010年

    6 辜良昌;[N];甘孜日报(汉文);2010年

    7 通讯员 林泽磊;[N];中国气象报;2011年

    8 王一;[N];科技日报;2003年

    9 记者 陈星 整理;[N];新疆科技报(汉);2007年

    10 河北 王美娟;[N];中国花卉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一霞;土壤水分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D];扬州大学;2004年

    2 王建明;基于ERS散射计数据的青藏高原土壤水分估算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3 赵培培;黄土高原小流域典型坝地土壤水分和泥沙空间分布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4 佘冬立;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植被恢复的水土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9年

    5 宰松梅;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下土壤水分养分运移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胡良军;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7 赵燕东;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方法及其应用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8 雷宏军;黄淮海平原集约种植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建模及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王静;凋落物对典型草原植被及土壤水分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10 崔建国;黄土半干旱区林木水分生理特性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艳凤;两优培九的结实特性及其与温度、土壤水分的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01年

    2 孙中峰;晋西黄土区坡面林地土壤水分承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3 张志勇;基于驻波率原理的土壤水分测量方法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4 高运青;冀西北高原林地水分动态与水资源适度利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5 王艳君;由潮滩土壤含水量反演露滩地形的遥感方法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吴建虎;关于土壤有机质直接测定系统测量精度改进措施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7 张智韬;基于遥感技术的灌区动态信息监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8 高凤莲;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及水量平衡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柴春山;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类型水土保持效应及土壤水分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景艳;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累积对土壤水分及矿质氮变化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黄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数学模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1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221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5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