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特别是高新技术被各个国家竞相追捧.计算机试验已成为模拟研究复杂系统的有力工具,并在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化工业,制造业和医药行业等,参见Snatner,et al.(2003),Fang,et al.(2006).对于复杂系统,由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往往非常复杂,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甚至可能是未知的,因此要得到输入输出之间的精确关系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选择一个近似表达式(也称为元模型),结合一些专业背景知识来选取一些试验点,借助计算机模拟获得一些数据,从而利用这些数据帮助我们进一步探索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计算机试验希望设计点(试验点)能提供试验区域内各个部分的信息,也就是设计点应该均匀地分布在实验区域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设计的空间填充性质.对于如何刻画设计点分布的均匀程度,现有三种非常流行的评价方式:一是考虑一维投影均匀性或者低维投影均匀性的拉丁超立方设计,参见Mckay,et al.(1979),Tang(1993);二是基于分离距离或者填充距离度量的最小最大距离设计或者最大最小距离设计,参见Johnson,et al.(1990);三是采用设计点的经验分布与实验区域内的均匀分布的偏离程度度量的均匀设计,参见Fang,et al.(2006).为了研究复杂的系统,序贯计算机试验近几年来已成为一种有用的策略.Ranjan,et al.(2008),Xiong,et al.(2013)通过改进高斯随机过程模型对序贯计算机试验进行建模和分析.Xu,et al.(2015)提出了序贯精炼拉丁超立方设计序贯计算机试验.但是,不同的序贯精炼拉丁方可能均匀性不同,有时可能均匀性会比较差.因此,对于序贯计算机试验的空间填充性质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基于偏差度量设计的均匀性不仅在试验设计中取得了成功的应用,其在拟蒙特卡罗方法中也有重要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基于偏差的度量不仅可以适用于拉丁超立方设计,同时也适用于传统的部分因析设计,参见Fang and Mukerjee(2000),Fang,et al.(2001),Fang,et al.(2002).最近,Butler and Ramos(2007)和Gupta,et al.(2010)分别在不同的优良性准则下研究了在正交表或者超饱和设计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新的试验点进行序贯试验的优良性.如果采用偏差下的均匀性准则评价序贯试验的均匀性,就可以有效地将这三类设计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里,便于实践者根据自已的需要选择好的设计.复杂系统常常会包含很多的输入变量(也称为因子),这些因子对系统的输出影响程度可能不完全相同.因此,实验中需要识别出影响较大的因子,这需要考虑设计的投影均匀性.Fang and Qin(2005)和Chatterjee,et al.(2012)引入了均匀性模式研究设计的投影均匀性,但都只研究了二水平设计或者高水平定性因子设计.在计算机实验中,有时为了更加精细地研究系统的模型,需要考虑高水平定量因子设计.而且,系统中的输入可能既有定性变量又有定量变量,这激发人们研究这类试验的建模与设计,如Qian(2012),Deng,et al.(2015).如何考虑这类设计的均匀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同时也有助于实践中指导实验者选择优良的设计.均匀设计的构造一直备受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已有文献已给出了一些构造方法,比如基于特殊的组合结构、启发式算法搜索以及对“好的”设计进行水平置换等.一般而言,构造低水平设计比构造高水平设计相对容易很多.水平组合替换方法在低水平设计和高水平设计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并成功的应用于由低水平正交表构造高水平正交表,参见Hedayat,et al.(1999).Fang,et al.(2000)指出,设计的均匀性和正交性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合理预见水平组合替换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构造均匀性较好的高水平设计.本论文由如下九章组成: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部分.该章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做了较详细分析介绍和文献综述,给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以及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和创新点,同时也给出了一些必要的预备知识,便于阅读和理解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研究了二三混水平拓展设计的均匀性问题.根据序贯试验的特征,引入了一类设计,本文称为拓展设计.它由一个性质优良的已知设计添加一些新的试验点而得到.本章研究了在可卷型L2偏差和Lee偏差下二三混水平拓展设计的均匀性.我们采用均匀性来度量因析设计的优良性,这将Butler and Ramos(2007)研究的在二水平正交表上添加一些新的试验点的优良性问题和Gupta,et al.(2010)研究的在两水平超饱和设计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新的试验点的优良性问题统一到均匀性理论框架里来.本章建立了拓展设计的偏差与其初始设计和附加设计的偏差之间的关系,这为实践中构造均匀的拓展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通过设计的频数向量和相遇数向量,我们分别给出了拓展设计的可卷型L2偏差和Lee偏差的不同下界.第三章研究了高水平拓展设计的均匀性问题.一般高水平拓展设计为计算机试验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在广义离散偏差下,该章研究了一般高水平拓展设计的均匀性,建立了拓展设计的广义离散偏差与其初始设计和附加设计之间的关系.此外,根据设计的Hamming距离向量,获得了拓展设计的偏差的一个下界,这为实践中选择均匀的拓展设计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基准.第四章研究了二水平拓展设计的投影均匀性问题.当实验中包含大量的因子时,往往并不是所有的因子都显著影响系统的输出,因此需要识别出那些影响显著的因子,这需要研究设计的投影均匀性.均匀性模式是衡量设计投影均匀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中心化L2偏差下,本章研究了拓展设计的均匀性模式,建立了拓展设计的均匀性模式与其初始设计和附加设计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拓展设计的均匀性模式的一个下界,为比较不同设计的投影均匀性提供了有用的基准.第五章研究了高水平定量因子设计的投影均匀性问题.高水平连续型变量是计算机试验中最常见的变量,很多时候每个变量的影响不尽相同.为了节省实验成本,常常对影响较大的变量选择较多的水平,影响较小的变量选择较少的水平.而且,实验中也需要识别出影响较显著的变量.在可卷型L2偏差下,本章研究了定量因子设计的均匀性模式,给出了两种定义均匀性模式的方法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均匀性模式的解析计算公式,这为实践中应用均匀性模式选择最小投影均匀设计提供了便利.同时,也给出了均匀性模式的一个下界.第六章研究了最小投影均匀性定量因子设计的构造问题.Cheng and Wu(2001)指出水平置换可以改变定量因子设计的几何结构以及统计性质.基于此发现,本章研究了水平置换下定量因子设计的平均均匀性模式.在可卷型L2偏差下,获得了平均均匀性模式与设计的广义字长型以及正交性之间的解析线性表达式,这充分说明对传统的广义最小低阶混杂设计或者正交表进行水平置换,可以得到投影均匀性较好的设计.这同时也说明,传统的最小低阶混杂准则不适用于计算机试验.本章给出了平均均匀性模式的一个下界,为启发式搜索算法搜寻最小投影均匀设计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停止准则.第七章研究了同时包含定量因子和定性因子的计算机试验的设计问题.当计算机实验中同时含有定量因子和定性因子时,如何有效地进行这样的实验变得格外有意义.尽管Qian(2012)和Deng,et al.(2015)提出了分片拉丁超立方设计及其改进执行这类试验,但是这些设计可能存在较差的均匀性.为了度量这类设计的均匀性,本章引入了一个新的偏差,称为边际配对偏差,它既考虑到了定性因子和定量因子自身的不同性质,同时也兼顾了局部均匀和整体均匀.本章也研究了边际配对偏差的统计性质,给出了水平置换下平均边际配对偏差与设计的广义字长型和正交性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该偏差的一个下界.第八章研究了由两水平设计构造四水平设计的均匀性问题.Hedayat,et al.(1999)已经成功地将水平组合替换方法应用于由低水平正交表构造高水平正交表.Phoa and Xu(2009)更进一步将水平组合替换方法应用于构造最小低阶混杂设计.设计的均匀性与正交性和混杂性之间有密切的关系,Fang,et al.(2000)和Fang and Mukerjee(2000)曾指出正交表或者最小低阶混杂设计常常倾向于有较好的均匀性.因此,我们可以合理预期水平组合替换方法由二水平设计构造四水平设计的均匀性将会很好.在混合偏差下,本章建立了构造出的四水平设计与其二水平基石设计之间的解析关系,从理论上为我们的预期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Doubling技术,克服了水平替换方法执行时所需要的限制,拓宽了基石设计的选择范围.为了研究经过Doubling技术后水平组合替换方法构造出四水平均匀设计是否仍有效,本章获得了 Double设计与其初始设计的混合偏差的解析表达式,以及Double设计与其初始设计的混杂性之间的解析关系,并给出了构造出的四水平设计的均匀性度量的一个下界.第九章对本文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O212.6
【部分图文】: 图8.1比较和乙风2逡逑
逦口逡逑值得注意的是,定理8.4.2中的下界直接依赖于初始设计#而引理8.4.1直接源逡逑于ZX从图8.2可以看出,这两个下界,LSm和1^//2,没有谁一直都比另一个更好.逡逑数值比较结果可以发现,当n远远大于m时第一个下界表现更好.否则,第二个下逡逑界表现的更好.逡逑由于和^历/2各有优劣,因此,我们取它们的最大值作为一个统一的下逡逑界,用于比较不同设计的均匀性,见下述定理.逡逑定理邋8.4.3邋给定任何设计d*邋G邋W(n,2m)邋,邋D*邋G邋W(2n,22m)是#的doMWe设逡逑计.设d邋6邋W(2w,4m)是由D*通过//-型水平替换方法构造.如果d的均匀性可以逡逑由[Af£?(D*)]2度量,我们有逡逑[MD(D*)]2邋>邋LBn,逦(8.4.3)逡逑其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永志;;关于金属标准物质的均匀性检验及其判据的讨论[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87年04期
2 龚智伟;王高坤;林茂忠;;电镀均匀性原因分析与改善[J];印制电路信息;2017年06期
3 傅玉婷;王杰;;增益发生器中多孔管分流均匀性的数值计算[J];现代机械;2017年05期
4 赵香艳;;地质标准物质均匀性检验方法评价[J];科技经济市场;2016年02期
5 覃红;汪政红;;均匀性模式及其在试验设计中的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5期
6 李娜;;电镀铜的均匀性改善研究[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33期
7 万德玉;董占春;;柴油机各缸工作均匀性的控制[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08年05期
8 林延东,姚和军,吕正;陷阱探测器面响应均匀性的测量[J];现代计量测试;2000年03期
9 K.D.Cummings;李道成;;GaAs快速退火:激活率的均匀性及其与温度的关系[J];半导体情报;1987年05期
10 刘德坤;X—射线荧光光谱粉末稀释法混样稀释比和混样均匀度[J];有色矿冶;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明琳;;微波炉加热均匀性提升技术研究[A];2015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5年
2 张宁;杨李茗;;均匀性绝对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A];第十二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林明星;李倩;查蔓莉;;雾化喷嘴均匀性测量电容传感器[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1年
4 宁日波;;单因素F法在均匀性检验中的应用问题探讨[A];'2002全国光谱分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陈博洋;闻路红;俞建成;;红外扫描仪中基于场景的非均匀性校正[A];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汤新;王凤贺;;非均匀性处理算法[A];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鲜晓斌;吕学超;李科学;郎定木;;铍上铝镀层均匀性及界面研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8 李步蟾;肖峻;;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多点校正[A];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磊;李法民;陈喜;;天线、烧杯对微波炉加热均匀性影响的研究报告[A];2013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王慧杰;;基于时空滤波相结合的非均匀性校正算法[A];2015 年(第七届)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本报记者 李利军;亟待解决两个均匀性[N];中国纺织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徐建华;从“加热均匀性”说起[N];中国质量报;2011年
3 ;NEC VT460+投影机亮度均匀性达到93.1%[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4 ;草坪的均匀性[N];中国花卉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郭见洌;“拼接”吗?看我的![N];计算机世界;2002年
6 ;能力验证样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检测方法[N];中国包装报;2008年
7 刘红艳 高福彬;提升转炉冶炼成分均匀性的技术创新[N];世界金属导报;2015年
8 小葵;糊弄[N];消费日报;2011年
9 江阴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冯怡;样品选择对薄膜性能检测的影响[N];中国包装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郁炜;双自转研磨方式下研磨均匀性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2 勾廷勋;几类复杂设计的均匀性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3 李庆;基于成像制导状态的自适应IRFPA非均匀性校正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4 张扬;多孔介质内汽液相变传递的非均匀性效应[D];清华大学;2008年
5 樊凡;基于场景的红外非均匀性校正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范小平;用散射体波随机反演研究长白山火山区介质非均匀性[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
7 朱宏殷;星上成像均匀性及实时自动调光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8 孙禹辉;硅片化学机械抛光中材料去除非均匀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汪政红;均匀性模式及相关准则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黄华;电磁兼容混响室内电磁场的均匀性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东进;混合型缓冲砌块均匀性微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2 张圆媛;温度辅助的内聚声场改善空化均匀性[D];南京大学;2019年
3 卢永伟;基于探地雷达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均匀性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4 白传鹏;含气泡软土的模拟制样均匀性评价与初步力学特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8年
5 徐治户;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LED光照均匀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6 许朝蓬;InN/InGaN纳米结构的CVD生长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
7 郭智君;基于多物理场计算的微波加热均匀性改善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8年
8 刘盾;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精密球体研磨均匀性仿真与试验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9 孟庆浩;基于pc-LEDs的光量子通量密度空间均匀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10 周晓颖;用于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的NbN薄膜及纳米线的均匀性分析[D];南京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
281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