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神经网络与样条函数的逼近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关于神经网络与样条函数的逼近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前馈神经网络 反馈神经网络 非线性动力系统 三次样条插值函数 逼近
【摘要】:当前,关于非线性科学的研究发展迅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的数学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有效使用,使得非线性科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效和突破性的进展.而人工神经网络及样条函数是求解非线性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常用于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逼近问题研究方面,其在信号处理和自动控制等领域应用广泛.鉴于此,本文首先构造性的研究了带有优化激活函数和固定权值的前馈神经网络的函数逼近与插值性能;其次研究了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反馈神经网络逼近及其建模,并将反馈神经网络理论推广和拓展,用其逼近非自治非线性动力系统:最后借助三次样条插值函数,给出了一类非线性动力系统数值求解的方法,分析了该方法与已有的非线性动力系统数值求解方法的优缺点,并刻画了误差估计.第二章介绍了三类人工神经网络: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s, FNNs),连续反馈神经网络(Continue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CRNN),离散反馈神经网络(Discrete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DRNN)及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基础知识.第三章中采用构造性的方法研究了带有优化激活函数和固定权值的前馈神经网络的函数逼近与插值性能.第四章定性的研究了CRNN及DRNN对非线性动力系统的逼近能力.首先证明了任何给定的非自治非线性动力系统在有限区间内的轨迹可以被CRNN的输出神经元内部状态以任意精度逼近.其次将上述所得结果推广和拓展,采用动态CRNN逼近另一类非自治非线性动力系统.最后将CRNN离散化以应用于非线性动力系统建模,利用DRNN结构来近似静态非线性关系.分析了基于动态数据抽样系统和离散化建模过程所产生的误差,挖掘出了分析和估计误差的等价输入输出结构,刻画出了逼近误差和模型设计误差之间的相互依从关系,并找到了选取合适的系统结构用以减小误差的方法.第五章定量的研究了三次样条插值函数对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数值求解,即复杂性研究,并结合三次样条插值函数的特点,收敛性、稳定性和二阶光滑性以构造积分型非线性动力系统数值求解,刻画了误差估计.
【关键词】:前馈神经网络 反馈神经网络 非线性动力系统 三次样条插值函数 逼近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183;O174.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1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9-11
- 第二章 基础理论11-15
- 2.1 前馈神经网络11-12
- 2.2 反馈神经网络12-14
- 2.2.1 离散型反馈神经网络(DHNN)12-14
- 2.2.2 连续型反馈神经网络(CHNN)14
- 2.3 非线性动力系统14
- 2.4 数值解法14-15
- 第三章 构造带优化激活函数与固定权值的FNNs的函数逼近与插值15-31
- 3.1 引言15-16
- 3.2 问题描述16-17
- 3.3 优化激活函数及构建FNNs17-19
- 3.4 理论结果19-25
- 3.4.1 上界估计19-21
- 3.4.2 下界估计21-25
- 3.4.3 插值25
- 3.5 数值结果25-30
- 3.6 本章小结30-31
- 第四章 反馈神经网络逼近非线性动力系统及其建模31-40
- 4.1 引言31
- 4.2 连续型反馈神经网络逼近非自治动力系统31-35
- 4.2.1 RNN对非自治动力系统的逼近31-32
- 4.2.2 DRNN逼近另一类非自治动力系统32-35
- 4.3 离散系统输入输出模型35-36
- 4.4 等价的非线性动力系统36-39
- 4.4.1 状态模型36-37
- 4.4.2 输入输出模型37-39
- 4.5 非线性模型设计的误差分析39
- 4.6 本章小结39-40
- 第五章 基于三次样条插值函数的非线性动力系统数值求解40-49
- 5.1 引言40
- 5.2 非线性动力系统40-41
- 5.3 数值解法41-44
- 5.3.1 已有数值方法分析41
- 5.3.2 构造基于三次样条插值函数的数值求解方法41-43
- 5.3.3 误差分析43-44
- 5.4 数值算例44-48
- 5.5 本章小结48-49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49-51
- 6.1 总结49
- 6.2 展望49-51
- 参考文献51-57
- 致谢57-58
-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参与的项目及个人简历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俊,汪帆;一类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定性分析(英文)[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2 郑惠萍;非线性动力系统分岔混沌实验演示装置的开发[J];河北工业科技;2005年05期
3 凌代俭;唐炳全;;一类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分叉分析与仿真[J];计算机仿真;2006年06期
4 李静;杨朝欣;何斌;;4维一般非线性动力系统规范形的计算[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5 张伟;非线性动力系统的规范形和余维3退化分叉[J];力学学报;1993年05期
6 徐思林;关于非线性动力系统解的渐近性[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7 张伟年;非线性动力系统实验[J];自然杂志;1997年05期
8 张家忠,许庆余,郑铁生;具有局部非线性动力系统周期解及稳定性方法[J];力学学报;1998年05期
9 张家忠,华军,许庆余;非线性动力系统中两鞍-结分岔点间非稳定曲线的确定[J];应用数学和力学;1999年12期
10 吴志强,陈予恕;含约束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分岔分类[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杨朝欣;张伟;何斌;;一般四维非线性动力系统规范形的计算[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陈淑萍;张伟;钱有华;;四维非线性动力系统的Bogdanov-Takens规范形的计算[A];现代数学和力学(MMM-XI):第十一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李静;杨召丽;张伟;;三维非线性动力系统唯一规范形的一般形式[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金俐;陆启韶;;非光滑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A];第七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学术会议和第九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李静;杨朝欣;张伟;何斌;;四维一般非线性动力系统五阶规范形的计算[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孔庆凯;贺昌政;;关于一类特殊非线性动力系统稳定性的探讨[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7 李文成;邓子辰;;高振荡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李群积分算法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刘滨滨;李旭;张正娣;;多尺度下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振荡及其分岔机制[A];第十四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C];2013年
9 刘玉涛;何斌;李静;;参数变换下的一类高维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最简规范形的研究与计算[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10 宋学锋;;混沌经济系统的定量特征及其计算方法[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萍;几类非线性动力系统的Hopf分岔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2 钱长照;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时滞反馈分岔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符文彬;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分岔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4 朱禧;微生物发酵非线性动力系统全局行为及稳定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5 丁玉梅;非线性动力系统规范形理论及应用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王磊;微生物发酵中的多阶段非线性动力系统及随机噪声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周艳;非线性动力系统双Hopf分叉及在工程中的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8 沈邦玉;批式流加与连续发酵的非光滑动力系统辨识与优化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李佼瑞;两类随机非线性动力系统和经济应用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10 徐润章;非线性动力系统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天柱;几类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动力学行为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2 李鹏柱;关于神经网络与样条函数的逼近性能研究[D];宁夏大学;2016年
3 苏涛;甘油生物歧化生产1,3-丙二醇的混杂非线性动力系统辨识[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谢雯;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分岔与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王俊霞;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混沌同步研究[D];江苏大学;2005年
6 陈彩霞;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混沌同步及其在网络系统的应用[D];江苏大学;2006年
7 李耀伟;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其分岔控制[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8 孙中奎;同伦理论在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9 于晋臣;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分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孙慧静;非线性动力系统分岔、混沌理论及其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72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672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