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两相流阶段的热流固耦合渗流数学模型
本文关键词:煤层气两相流阶段的热流固耦合渗流数学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煤层气 流体 固体 耦合 两相流动 数学模型
【摘要】:我国煤层气资源相当丰富,如何有效地开发是当今面临的一个难题。由于煤岩的特殊性,煤层气在煤层中赋存的状态和流动机理与常规砂岩储层中不同,其开采过程是一个流体渗流、多孔介质弹塑性变形与温度场耦合作用极强的过程。考虑煤层气渗流场、温度场、变形场耦合关系,根据多相流体达西渗流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多孔介质弹塑性理论、有效应力原理、传热学理论建立了煤层气的气、水两相流阶段渗流方程、变形方程及温度场方程,给出了数值求解渗流方程的定解条件,从而得到煤层气在气、水两相流阶段热流固渗流数学模型,为改进和完善煤层气开采方法、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 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烟台职业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关键词】: 煤层气 流体 固体 耦合 两相流动 数学模型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06kj004A)的资助
【分类号】:P618.11
【正文快照】: 煤层气主要储存在煤层中且不同于常规气藏,采用常规方法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地开发。近年来通过大量的实验室和理论分析研究工作,认识到油气藏的开采过程是一个流体渗流、多孔介质弹塑性变形与温度场耦合作用极强的过程,对煤层气尤为如此。煤层气开采过程中要经历单相水流、非饱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晓亮,管海清,郑学利,王兆俊;微小气候理论模型的数值计算[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2 钟明,程曙霞,王伟平,王春彦,何立群;测定双层组合介质接触热阻[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2年01期
3 程惠尔,浦保荣;电热双金属复合管热传导的数值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11期
4 肖建民,金龙海,谢永刚,霍跃东;寒区水库冰盖形成与消融机理分析[J];水利学报;2004年06期
5 李心成;魏新;吕亮;张日奎;;YLC50-1340型煤层气专用压裂车的研制[J];石油机械;2011年09期
6 邓广弘;罗克勇;马东民;雷学武;;煤层气储层流固耦合数学模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年04期
7 严泽想,陶智;非交错网格求解传热及流体流动[J];推进技术;1997年05期
8 王仲勋;郭永存;;煤层气开发理论研究进展及展望[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5年04期
9 唐巨鹏,李成全,潘一山;水力割缝开采低渗透煤层气应力场数值模拟[J];天然气工业;2004年10期
10 冯亦步,李晓燕,胡忠军,张廷勋;对流换热边界条件冰球蓄冰时间的焓法计算[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梁冰;陈天宇;孙维吉;;复杂地质条件煤层气藏井间干扰对井网布置的影响[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辛子;郭全仕;;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研究综述[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辛子;龙胜祥;吴群;;构造煤类型及其煤层气开发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建军;;煤层气-水两相流固耦合渗流的数值模拟[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彭林军;宋振骐;;煤矿顶板透水事故预测控制技术研究与实践[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邰英楼;高雷阜;章梦涛;;粘塑性流体在分层介质中的流动规律[A];第七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东升;近距离保护层开采多场演化及安全岩柱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伟;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安全控制原理与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穆勇;燃气轮机双燃料燃烧室流场及污染排放数值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赵扬锋;煤岩变形破裂电荷感应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5 何峰;岩石蠕变—渗流耦合作用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6 肖知国;煤层注水抑制瓦斯解吸效应实验研究与应用[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超;采动煤岩瓦斯动力灾害致灾机理及微震预警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郭磊;浅埋暗挖水下隧道管棚作用机理及开挖的扰动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马强;煤层气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理论与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王春光;温度—压力耦合作用下深井煤样中吸附气体运移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国华;近距离上保护层开采卸压范围及临界层间距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小杰;兴阜矿3318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尹亮亮;煤层割缝防治冲击地压的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李义贤;考虑温度作用下煤层气—水两相流运移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张国强;大功率电子器件低温差散热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邹旭;回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运移立体模型的设计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会平;西曲矿综采工作面瓦斯抽采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8 张运增;综采面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及运移规律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侯雪;开挖引起的煤岩变形损伤及界面破裂数值模拟[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10 郭怀广;煤层注水防突机理及合理水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玲;秦勇;;煤储层含气性特征及其地质动力学控制因素[J];中国煤炭地质;2009年02期
2 孙斌,赵庆波,李五忠;中国煤层气资源及勘探策略[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8年06期
3 张泓,彭格林;简评《地质辞典》中的“煤层气”词条[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1年02期
4 刘洪林,王红岩,杨帆,李贵中,赵国良;我国东北地区煤层气地质特征及资源分布[J];特种油气藏;2004年05期
5 ;我国首个数字化煤层气田示范工程投产[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9年12期
6 樊生利;内黄隆起东缘斜坡带煤层气前景分析[J];中国煤层气;1996年01期
7 傅学海,马筱英,夏锁林;江苏煤层气资源分析[J];江苏地质;1997年02期
8 L.诺克斯,徐会军;波兰上西里西亚煤田煤层气资源综合评价[J];中国煤层气;1998年01期
9 盛建海,苏现波;河南省下二叠统山西组二_1煤煤层气地质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9年06期
10 潘结南,陈江峰;煤层气勘探与开发中的参数分析[J];煤炭技术;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勇;彭卫东;;SCB60煤层气钻机的研制[A];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及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陶明信;;煤层气地球化学与资源类型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韩保山;张新民;;用典型曲线计算煤层气资源量[A];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与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及环境保护——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炭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赵孟军;宋岩;苏现波;柳少波;秦胜飞;洪峰;;煤层气聚气历史研究及其地质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徐会军;王保玉;周东;;晋城矿区煤层气储藏特征及开发前景[A];瓦斯地质新进展[C];2001年
6 黄述森;;山西省沁水煤田沁源区块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富集的地质因素分析[A];2006年全国瓦斯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董全庚;;煤层气与西部开发战略[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吴建光;叶建平;唐书恒;;注CO_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模拟实验研究[A];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与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及环境保护——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炭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冯三利;张遂安;胡爱梅;马方明;张秉铭;丛连铸;吴建光;范华;孙晗森;郭本广;黄圣祥;樊生利;李安启;;煤层气压裂工艺技术研究[A];2003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汇编[C];2004年
10 赵光宇;;提高煤层气采收率途径的探讨[A];山西省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分析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仑 通讯员 郎亚娟;每天百万立方米煤层气被点天灯[N];中国煤炭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仑 通讯员 郎亚娟;沁水煤层气安全开发路漫漫[N];中国煤炭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萍 本报通讯员 龚奕丹;洁净新能源 还一片蓝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4 记者 王龙飞 通讯员 宋薇;港华煤层气液化项目一期工程投产[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5 刘涛;单独挺进煤层气[N];中国煤炭报;2008年
6 记者 李仑 通讯员 郎亚娟 陈杰斌;山西五家煤层气探采企业被叫停[N];中国煤炭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孙郁瑶;我国大力推进煤层气抽采利用[N];中国工业报;2009年
8 莆阳;煤层气变为资源新贵[N];中国石化报;2009年
9 李治山;我国首次自主煤层气空气反循环动力造穴井试验成功[N];经理日报;2009年
10 郭沁栋 于海亮;山西将建全国最大煤层气液化项目[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勇强;冲击滑动耦合作用下高速轴承与密封材料磨损行为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张群;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模型及应用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2年
3 张冬丽;煤层气定向羽状水平井开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4年
4 王起新;阜新盆地煤层气储运规律及资源预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5 王红岩;山西沁水盆地高煤阶煤层气成藏特征及构造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6 蔚远江;准噶尔盆地低煤级煤储层及煤层气成藏初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7 荣冠;岩土介质非饱和渗流分析及工程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崔永君;煤对CH_4、N_2、CO_2及多组分气体吸附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3年
9 傅小康;中国西部低阶煤储层特征及其勘探潜力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兰常玉;冻融循环与列车动载耦合作用下高速铁路地基沉降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兰云;环件冷辗扩过程材料参数与芯辊进给速度的耦合作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2 李刚;宏观经济稳定视角的外汇储备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孙芳锦;张拉索膜结构的风致动力效应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4 夏正春;张拉膜结构的初始找形及风致响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龚红胜;小江活动断裂带昆明段与地质灾害的耦合关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6 于峰;杆式结构风荷载计算及响应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7 李东;斜拉桥拉索的参数振动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8 赵雅丽;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地震响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9 王琳;气体水合物特性的晶格动力学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0 杜薇;冻融与荷载耦合作用下路面水泥混凝土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59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859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