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数学论文 >

胶质母细胞瘤预后评价的数学模型

发布时间:2017-09-16 08:23

  本文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预后评价的数学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胶质母细胞瘤 临床特征 生存分析 预后模型 胶质母细胞瘤 免疫组化 判别分析


【摘要】:目的. 为了能够评价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患者的预后情况,本研究分析了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相关的临床特征,从中提取出显著相关的预后因素,依此建立一种评估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数学模型,以期科学、客观、有效地评价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状况,指导临床医生制定并优化诊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方法 选取2007~2011年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采取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胶质母细胞瘤的119例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治疗情况。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筛选出预后相关因素,再通过COX生存分析对相关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与预后相关的临床特征,根据这些临床特征的回归系数和相对危险度建立一个评价数学模型,称之为胶质母细胞瘤个体预后指数(GBM Personal Prognosis Index, GBMPI),按照计分标准将每位患者进行预后评价,研究各个危险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生存率的差别,并用Log-Rank方法进行检验。 结果 (1)119例患者,中位年龄48岁(范围8-73岁),男女比例1.83:1,术前ECOG评分(机能状况评分)≥3分者35例(29.4%),患者居住于城镇与乡村比例1.09:1,病灶位于单侧92.4%,病灶累及多个脑叶(≥两个脑叶)38.6%,肿瘤直径≤5cm占58.9%,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90.8%,术中快速病检与术后石蜡病检符合率为38.7%,病灶全切82.4%,术后接受放化疗患者69.7%,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5.4个月(95%CI:12.8-17.9个月),1年期生存率60.5%,2年期生存率26.8%。 (2)经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筛选预后相关因素为:年龄、术前ECOG评分、临床病理分型(原发性与继发性GBM); COX多因素分析后亦认为此三个因素与预后评价显著相关,根据三个因素的回归系数和相对危险度建立预后评价数学模型:胶质母细胞瘤个体预后指数(GBMPI)=年龄+ECOG评分+临床病理分型(其中年龄60岁得0分,年龄≥60岁得1分;ECOG0/1得0分,ECOG2得2分,ECOG3/4得4分;继发性GBM得0分,原发性GBM得2分;将上述分项得分相加获得预后指数),根据预后指数确定3个风险组,分别为低危(预后指数0~2分)、中危(3-4分)和高危组(5-7分);依据此评价模型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低危、中危、高危三个组别的中位生存期依次为20.6、19.1和9.7个月,2年期生存率分别为47.4%、32.2%和2.4%,经Log-Rank法进行检验,各个组别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本研究对单中心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分别从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和治疗情况三方面描述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经统计学方法得出预后相关因素为:年龄、ECOG评分和临床病理分型,建立患者预后评价的数学模型,量化患者预后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客观、有效的参考意见,评价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病情及指导治疗。 目的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GBM中EGFR、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表达量及相互间关系,试图建立基于EGFR、P53的GBM分子病理诊断方法,改良GBM预后评价模型,从而客观、有效地指导GBM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和评价预后情况。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37例GBM和5例正常脑组织中EGFR、P53蛋白表达,分析其与原发性、继发性GBM分型之间的关系,使用Fisher判别模型建立GBM分子病理诊断方法,将其代替传统的临床病理诊断方法,改良GBM预后评价的数学模型。 结果 (1) EGFR蛋白在原发性GBM中表达率为65%,P53蛋白在继发性GBM中表达率为94.1%;EGFR(+)P53(-)大多数出现在原发性GBM中,占50%,而EGFR(-)P53(+)多出现在继发性GBM中,占82.4%。 (2)依据Fisher判别式建立GBM判别模型,本研究称之为GBM分子病理诊断法,即ZGBm=-1.282×EGFR+0.108×P53-0.162(其中ZGBM代表GBM判别值,Y平均为平均质心处函数值0.141,EGFR和P53为免疫组化标记指数;ZGBM小于Y平均,为原发性GBM;ZGBM大于Y平均,为继发性GBM;ZGBM等于Y平均,可判断为任意一型)。此模型经过验证组检验,其有效率为90%。 (3)将GBM分子病理诊断法代替GBM临床诊断法,改良GBM预后评价数学模型为:GBM个体预后指数=年龄+ECOG评分+分子病理分型(其中年龄60岁得0分,年龄≥60岁得1分;ECOG0/1得0分,ECOG2得2分,ECOG3/4得4分;ZGBM大于Y平均得0分,ZGBM小于Y平均得2分,ZGBM等于Y平均则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将上述分项得分相加获得预后指数)。 结论 EGFR、P53蛋白分别在原发性、继发性GBM中高表达;EGFR(+)P53(-)大多数出现在原发性GBM中,而EGFR(-)P53(+)多出现在继发性GBM中。根据Fisher判别模型建立的GBM分子病理诊断方法可以有效地区别原发性、继发性GBM,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GBM临床诊断法的主观性。改良后的GBM预后评价模型更加客观地指导GBM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和评价预后情况。
【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 临床特征 生存分析 预后模型 胶质母细胞瘤 免疫组化 判别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39.4
【目录】:
  • 中文摘要4-9
  • ABSTRACT9-15
  • 缩略词15-16
  • 导言16-17
  • 第一部分 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评价的数学模型17-44
  • 前言17-19
  • 材料与方法19-22
  • 结果与分析22-32
  • 讨论32-39
  •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4
  • 第二部分 EGFR、P53在判别原发性/继发性GBM的作用及GBM预后评价数学模型的改良44-64
  • 前言44-46
  • 材料和方法46-50
  • 结果与分析50-55
  • 讨论55-59
  • 结论59-60
  • 参考文献60-64
  • 综述64-89
  • 参考文献79-89
  • 致谢8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Long-term molecular changes in WHO grade II astrocytomas following radiotherapy[J];癌症;2012年03期

2 于顺江;;脑胶质母细胞瘤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2010年04期

3 ;Multiple Gliomas[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7年06期

4 ;Gliomatosis Cerebri[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8年04期

5 高晓宁;姚瑜;高翔;蔺志清;毛颖;;胶质瘤免疫逃逸机制与放疗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11年01期

6 张远芳;郭岳霖;肖叶玉;;儿童大脑胶质瘤的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年02期

7 崔向丽;林松;;胶质母细胞瘤国际诊疗指南比较评价[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13年02期

8 袁浩;袁先厚;江普查;张捷;俞苏寰;陈新军;曹长军;赵时雨;文志华;;胶质母细胞瘤与IDH1基因突变的关系[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2期

9 张杰;刘艳辉;;胶质瘤中异柠檬酸脱氢酶1突变的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12年03期

10 王鹏;吴明灿;陈世洁;杨勇;;多中心胶质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IDH1 gene mutation involved in angiogenesis and histone methylation in astroglioma[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震;神经系统肿瘤及瘤周血管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王君玉;CCND1异常表达对脑胶质瘤生物学特性及替莫唑胺敏感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3 陶帮宝;Stathmin在胶质细胞瘤表达及其化疗药物敏感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刘阳;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对胶质瘤的趋向效应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5 屈鸣麒;少突星形细胞瘤组织形态异质性与分子遗传学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曾飞跃;IDH1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突变及其功能意义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邹苏琪;成年斑马鱼视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与髓鞘再建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闵江;结直肠癌中新的细胞亚群NCCC的分离与生物学功能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李阳;自分泌运动因子在胶质瘤干细胞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10 齐娜;阿糖胞苷囊泡型磷脂凝胶脑部植入剂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晶;Ras和ERK1/2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2 冯敏;IDH1、P53、HIF-1α、COX-2、Survivin及Ki-67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关系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3 米瑞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IDH1和IDH2基因突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11年

4 胡峰;诱导分化降低胶质瘤干细胞样细胞表型及其致瘤性[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君祥;人脑胶质瘤中IDH1突变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李朝晖;大脑胶质瘤病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7 胡国章;立体定向活检诊断颅内多发性胶质瘤[D];吉林大学;2008年

8 熊佶;16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染色体1p/19q杂合性缺失,MGMT基因甲基化,,p53蛋白表达,及其与预后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龚欣;脑胶质瘤中IDH1基因突变与hMSH2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关联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熊一峰;塞来昔布对U251胶质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61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861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3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