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数学论文 >

串行制造系统可靠性研究与产能评估

发布时间:2017-10-03 04:08

  本文关键词:串行制造系统可靠性研究与产能评估


  更多相关文章: 串行制造系统 可靠性 人因失误 马尔科夫过程 产能 稳态可用度


【摘要】:本文以串行制造系统为研究对象,将自上而下正向分解和自下而上逆向求解作为研究思路,将可靠性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制造系统相结合,应用可靠性框图建立了串行制造系统可靠性模型。在可靠性模型的基础上,借鉴产品可靠性重新定义了制造系统的可靠性和失效性,并分析了制造系统的失效原理,确立了较完善、合理的制造系统可靠性指标。本文将复杂制造系统分解为串联单元。将人员、信息、组织、环境、物料、设备等因素纳入了系统可靠性考虑范围,不再单纯局限于由设备或者人员引起的生产故障,将其他因素直接作用于人员、设备、缓存区,简化研究范围。重点分析了人员、设备、缓存区的失效机理和影响因素,通过“Bayes"理论验证了熟练操作工的人因失误率为常数,假设人的失误率和恢复率服从指数分布,为后面的可靠性量化做铺垫。单元化研究和马尔科夫动态转移方法将人员、设备、物料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单元状态、缓冲区状态推导出了基于串行制造系统可靠性的稳态可用度计算公式,将人因失误、设备故障、缓存区故障纳入稳态可用度考虑范围。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了故障引发的不合格品、废品返修、重加工等因素带来的产能损失,提出了稳态可用度的修正系数和估算方法。在传统产能计算方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稳态可用度的串行制造系统产能计算方法,并通过CKPZ桥梁盆式支座生产线的案例验证了这种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串行制造系统 可靠性 人因失误 马尔科夫过程 产能 稳态可用度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114.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8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制造系统可靠性国内外研究现状13-15
  • 1.2.1 制造系统可靠性概述13
  • 1.2.2 制造系统可靠性国外研究现状13-14
  • 1.2.3 制造系统可靠性国内研究现状14-15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15-17
  • 1.3.1 研究目标15-16
  • 1.3.2 研究内容16-17
  • 1.3.3 解决关键问题和技术路线17
  • 1.4 本章小结17-18
  • 第2章 制造系统及可靠性理论18-27
  • 2.1 制造系统理论概述18-21
  • 2.1.1 制造系统的定义和特点18-19
  • 2.1.2 制造系统的类型19-21
  • 2.2 可靠性理论概述21-24
  • 2.2.1 可靠性概述21
  • 2.2.2 可靠性基本概念21-22
  • 2.2.3 可靠性特征量22-24
  • 2.3 系统可靠性理论概述24-26
  • 2.3.1 系统可靠性体系24-25
  • 2.3.2 系统可靠性指标25-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3章 串行制造系统可靠性建模与分析27-38
  • 3.1 系统可靠性建模方法27-29
  • 3.2 制造系统可靠性模型29-31
  • 3.3 串行制造系统可靠性建模31-37
  • 3.3.1 串行制造系统可靠性建模分析31-33
  • 3.3.2 串行制造系统可靠性模型33
  • 3.3.3 串行制造系统可靠性定义及分析33-36
  • 3.3.4 串行制造系统可靠性指标36-37
  • 3.4 本章小结37-38
  • 第4章 制造单元可靠性建模及影响因素分析38-50
  • 4.1 制造单元可靠性建模38-39
  • 4.2 人的可靠性分析39-47
  • 4.2.1 人的认知模型39-41
  • 4.2.2 人的失效影响因素41-44
  • 4.2.3 人的失效率和恢复率44-47
  • 4.3 机器设备的可靠性分析47-48
  • 4.3.1 机器设备的故障类型47
  • 4.3.2 机器设备的故障率和修复率47-48
  • 4.4 缓存区的可靠性分析48-49
  • 4.4.1 缓存区可靠性定义48
  • 4.4.2 缓存区的失效率和修复率48-49
  • 4.5 本章小结49-50
  • 第5章 串行制造系统稳态可用度计算50-56
  • 5.1 基于可靠性的稳态可用度计算50-53
  • 5.1.1 制造单元状态分析50-51
  • 5.1.2 缓存区状态分析51-52
  • 5.1.3 稳态可用度计算52-53
  • 5.2 稳态可用度结果分析53-54
  • 5.2.1 库存量对稳态可用度的影响分析53-54
  • 5.2.2 单元和缓存故障对稳态可用度的影响分析54
  • 5.3 稳态可用度的修正系数54-55
  • 5.3.1 修正系数Ψ的提出54-55
  • 5.3.2 修正系数Ψ的估算55
  • 5.4 本章小结55-56
  • 第6章 串行制造系统产能评估及案例研究56-62
  • 6.1 串行制造系统产能评估56-58
  • 6.1.1 串行制造系统产能的传统计算方法56-57
  • 6.1.2 基于稳态可用度的产能计算方法57-58
  • 6.2 案例分析58-61
  • 6.2.1 公司简介58-59
  • 6.2.2 基于稳态可用度的总装车间产能计算建模59-61
  • 6.2.3 基于稳态可用度的总装车间产能计算61
  • 6.3 本章小结61-62
  • 总结与展望62-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龙洙;粒子制造系统的智能结构及其应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2 蒋志强;胡中艳;冯锡兰;宗思生;;“先进制造系统”多媒体CAI课件的设计与开发[J];大众科技;2006年08期

3 闫纪红;张奋扬;;虚拟可重组制造系统仿真优化模块开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年07期

4 薛朝改,严洪森;知识化制造系统自重构中的灰色决策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年11期

5 施国洪;贡文伟;王致刚;;可重组制造系统降级运作的可靠性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年07期

6 高清,马云辉,,马玉林;先进制造系统中的质量保证[J];高技术通讯;1995年05期

7 任守榘,刘祖照,刘文煌,张蕾;先进制造系统的决策模式及其决策支持系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年06期

8 薛顺利;徐渝;陈志刚;;再制造系统中新件与再制件间最优关系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6年06期

9 刘飞,陈晓慧,梁洁;制造系统的物能资源流模型[J];中国机械工程;1997年04期

10 马义中,李言俊;复杂制造系统中波动源的探测和分离[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华军;刘飞;;再制造系统大规模定制特性及其三维优化策略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钟江生;;双重资源约束条件下制造系统的调度[A];第二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2002年

3 何非;;装配制造系统复杂特性多层次解析与建模[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2管理科学[C];2014年

4 周美立;;相似制造系统工程[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晓梅;;e-制造系统在佛山地区模具业中的应用研究[A];企业应用集成系统与技术学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6年

6 程寒生;阎祥安;;基于生产计划的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的一种物流调度模型[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三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胡仲翔;贾志成;赖利国;;协同制造系统中人的可靠性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宋东平;;随机需求不可靠制造系统的生产控制[A];199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9 张士廉;王成恩;;航空企业集成化制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2001年“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学术会议暨企业生产工程与产品创新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张伯鹏;;制造信息差及其应用研究[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绵;方太制造系统分析质量状况[N];中国质量报;2009年

2 陈循介;机器人:未来新型制造系统的开路先锋[N];中国工业报;2008年

3 广东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 史王君;实施信息化制造系统 为ERP提供数据[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4 李立红;河北钢铁承钢自动化管控中心确定“人才制造系统”建设目标[N];中国冶金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凤兰;多重入复杂制造系统的多尺度建模与优化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王玉芳;知识化制造系统自适应动态组织与调度[D];东南大学;2015年

3 郜庆路;分布式自治制造系统中协调机制的研究与仿真[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易静蓉;制造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与调控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薛朝改;知识化制造系统自重构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6 锁小红;基于制造系统功能的设施布局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梁祖红;考虑生产周期与产能约束的制造系统双重资源优化配置方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8 谢楠;基于Petri网的可重组制造系统建模、调度及控制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古拉玛;多产品制造系统中车间布局规划的有效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刘清涛;再制造系统车间调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新锋;制造系统的生产浮动性及其近似技术[D];清华大学;2005年

2 杨林;串行制造系统可靠性研究与产能评估[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许竹君;协同制造系统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浙江工商大学;2009年

4 王峻峰;P公司制造系统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5 贺江华;综合型制造系统的建模和仿真[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罗建民;可重组制造系统相关设计策略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何家勇;支持设计面向经营的制造系统设计[D];重庆大学;2002年

8 王立军;考虑动态迭代和人因的快速响应制造系统任务可靠性评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张兴华;基于水槽模型的制造系统可重构建模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王海霞;生产能力随机变动条件下两级制造系统的生产控制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630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9630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c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