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倒伏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2.1
【图文】:
图 1 小麦茎秆折断力测定Figure 1 Determination of wheat stem breaking forc 2 小麦茎秆强度测定示意图(引自韩新峰,2014diagram of wheat stem stalk strength determination(ci尼亚大学 Davis 分校植物科学系生物斯州立大学共同开发的小麦 90K 基
15图 2 小麦茎秆强度测定示意图(引自韩新峰,2014)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wheat stem stalk strength determination(cited from Zhang, 2014)NP 基因型判定用由美国加利弗尼亚大学 Davis 分校植物科学系生物技术检测中心利na 公司和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共同开发的小麦 90K 基因芯片对本研究所进行基因分型。
图 3 茎秆各表型频率分布直方图Figure 3 Stem phenotyp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histogram注:a. 基部第二节茎秆粗度;b. 基部第三节茎秆粗度;c. 基部第二节茎秆壁厚;d. 基部第三节茎秆壁厚;e. 基二节茎秆折断力;f. 基部第三节茎秆折断力Note: a. The second basal stem diameter; b. The third basal stem diameter; c. The second basal stem wall thickness; third basal stem wall thickness; e. The second basal stem breaking force; f. The third basal stem breaking force3.1.2 株高及节间长的表型分析小麦的株高、节间长也是影响小麦倒伏的重要因素,株高过高小麦易倒伏,又会影响产量,所以对株高最适范围的研究尤为重要。从表 3 可以看出,株高的值为 131.41cm,最小值为 66.30cm,极差达 65.11cm,平均值为 88.99cm;基部第间长最大值为 9.23cm,最小值为 0.00cm,极差达 9.23cm,平均值为 1.62cm;基二节间长最大值为 16.43cm,最小值为 3.03cm,极差达 10.37cm,平均值为 7.58c基部第三节间长最大值为 19.39cm,最小值 5.48cm,极差达 13.91cm,平均值10.52cm;基部第四节间长最大值为 27.05cm,最小值为 8.26cm,极差达 18.79cm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风英;刘武涛;;谷子倒伏原因及防止措施[J];种子世界;2015年10期
2 陈广凤;陈建省;田纪春;;小麦株高相关性状与SNP标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作物学报;2015年10期
3 唐敏强;程晓晖;童超波;刘越英;赵传纪;董彩华;于景印;马小艮;黄军艳;刘胜毅;;甘蓝型油菜株高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作物学报;2015年07期
4 田伯红;;禾谷类作物抗倒伏性的研究方法与谷子抗倒性评价[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年02期
5 冯素伟;李淦;胡铁柱;姜小苓;李小军;董娜;茹振钢;;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抗倒性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2年06期
6 武玉国;吴承来;秦保平;王振林;黄玮;杨敏;尹燕枰;;黄淮冬麦区175个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SSR标记与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J];作物学报;2012年06期
7 李玮瑜;张斌;张嘉楠;昌小平;李润植;景蕊莲;;利用关联分析发掘小麦自然群体旗叶叶绿素含量的优异等位变异[J];作物学报;2012年06期
8 樊高琼;李金刚;王秀芳;郑亭;郭翔;陈溢;吴中伟;杨文钰;;氮肥和种植密度对带状种植小麦抗倒能力的影响及边际效应[J];作物学报;2012年07期
9 顾竟;李玲;宗绪晓;王海飞;关建平;杨涛;;豌豆种质表型性状SSR标记关联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年06期
10 崔东红;江开达;;精神分裂症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11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会君;小麦茎秆强度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本文编号:2804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2804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