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春玉米品种耐密性对深松再增密响应的生理机制
发布时间:2023-05-31 04:43
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产量提高的途径之一。但随着密度的增加,根-冠个体间竞争加剧,根-冠结构变差严重制约了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大量研究表明,通过深松耕作来改善耕层土壤结构,以期达到增密增产的效果,是我国玉米生产中寻求产量突破的关键措施之一。针对高产春玉米品种在再增密条件下出现早衰倒伏严重、玉米增产增密潜力难以发挥的瓶颈问题,探索影响增密度所带来负面因子,为本试验设计的出发点,本研究采用深松和传统浅旋耕措施,在不同种植密度梯度下,通过对不同耐密类型高产春玉米品种根系特征-冠层生理特性-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对种植密度变化及深松措施的响应特征分析,阐明高产春玉米品种耐密性对深松再增密响应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不同耐密性高产春玉米品种地下部各土层根系干重、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均减低;地上部群体内各层的透光率、花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和穗粒数、千粒重等均显著降低。耐密性强的品种最大降低幅度出现的种植密度均高于耐密性弱的品种,且相邻密度间的下降幅度小于弱耐密性品种。(2)深松显著降低了各生育时期的050cm土层处的土壤容重;增加了0...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增密对玉米群体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1.2.2 增密对玉米群体物质生产及转运的影响
1.2.3 增密对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1.2.4 增密对玉米群体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
1.2.5 深松耕作对土壤结构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播前耕层土壤养分状况的测定
2.3.2 土壤物理指标的测定
2.3.3 植株生理指标的测定
2.3.4 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2.3.5 根系指标测定
2.3.6 测产及考种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深松耕作对土壤物理结构的影响
3.1.1 深松耕作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1.2 深松耕作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2 产量及产量构成对种植密度及深松再增密的响应
3.2.1 产量及产量构成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3.2.2 产量及产量构成对深松再增密的响应
3.2.3 增密增产及深松再增密增产潜力
3.3 物质生产及转运对种植密度和深松再增密的响应
3.3.1 物质生产及转运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3.3.2 物质生产及转运对深松再增密的响应
3.3.3 花后群体干物质量增密及深松再增密潜力
3.4 冠层光合特性对种植密度及深松再增密的响应
3.4.1 冠层透光率(LTP)
3.4.2 叶面积指数(LAI)
3.4.3 叶片SPAD值
3.5 根系构型对种植密度及深松再增密的响应
3.5.1 根系干重
3.5.2 根系长度
3.5.3 根系表面积
3.6 不同种植密度及深松条件下各指标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3.6.1 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各指标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3.6.2 通过深松调控各指标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增密再增产的限制机制
4.2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深松调控机制
5 结论
5.1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增密增产限制机制
5.1.1 根系构型及各层分配
5.1.2 群体冠层生理特性
5.1.3 籽粒产量
5.1.4 各指标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5.2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深松调控机制
5.2.1 土壤物理性质
5.2.2 根系构型及各层分配比例
5.2.3 群体冠层生理特性
5.2.4 籽粒产量
5.2.5 各指标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825711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增密对玉米群体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1.2.2 增密对玉米群体物质生产及转运的影响
1.2.3 增密对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1.2.4 增密对玉米群体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
1.2.5 深松耕作对土壤结构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播前耕层土壤养分状况的测定
2.3.2 土壤物理指标的测定
2.3.3 植株生理指标的测定
2.3.4 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2.3.5 根系指标测定
2.3.6 测产及考种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深松耕作对土壤物理结构的影响
3.1.1 深松耕作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1.2 深松耕作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2 产量及产量构成对种植密度及深松再增密的响应
3.2.1 产量及产量构成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3.2.2 产量及产量构成对深松再增密的响应
3.2.3 增密增产及深松再增密增产潜力
3.3 物质生产及转运对种植密度和深松再增密的响应
3.3.1 物质生产及转运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3.3.2 物质生产及转运对深松再增密的响应
3.3.3 花后群体干物质量增密及深松再增密潜力
3.4 冠层光合特性对种植密度及深松再增密的响应
3.4.1 冠层透光率(LTP)
3.4.2 叶面积指数(LAI)
3.4.3 叶片SPAD值
3.5 根系构型对种植密度及深松再增密的响应
3.5.1 根系干重
3.5.2 根系长度
3.5.3 根系表面积
3.6 不同种植密度及深松条件下各指标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3.6.1 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各指标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3.6.2 通过深松调控各指标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增密再增产的限制机制
4.2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深松调控机制
5 结论
5.1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增密增产限制机制
5.1.1 根系构型及各层分配
5.1.2 群体冠层生理特性
5.1.3 籽粒产量
5.1.4 各指标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5.2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深松调控机制
5.2.1 土壤物理性质
5.2.2 根系构型及各层分配比例
5.2.3 群体冠层生理特性
5.2.4 籽粒产量
5.2.5 各指标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8257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zwlw/382571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