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美拉德反应中咪唑类物质及其前体物α-二羰基化合物的检测、形成与调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01:37
   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是食品热处理或保藏过程中发生的重要的化学反应,现代食品工业中,人们利用美拉德反应可以生产色香味俱全的食品。但是,美拉德反应过程也伴随着有害物质的形成,如咪唑类物质、丙烯酰胺和5-羟甲基糠醛等,从而引发人们对该类食品安全方面的关注。本文系统地综述了美拉德反应体系中α-二羰基类物质和咪唑类物质的来源、形成途径、检测方法及调控机制;建立了α-二羰基类物质和咪唑类物质的微萃取方法;分离并鉴定了葡萄糖和赖氨酸模型反应体系中的主要α-二羰基类物质,研究了反应条件对体系中α-二羰基类物质和4-甲基咪唑形成影响;研究了赖氨酸和铵根离子的竞争性美拉德反应机制;分离和鉴定了氨基葡萄糖热超声处理的主要降解产物,探究了氨基葡萄糖热超声处理的美拉德褐变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如下:研究并建立了固相萃取-分散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SPE-DLLME-HPLC-PDA)检测食品基质中三种α-二羰基类物质(乙二醛(GO)、丙酮醛(MGO)和丁二酮(DA))的方法。利用SPE吸附样品基质中的干扰成分,DLLME将目标分析物富集到微量的氯仿中,最后采用HPLC-PDA进行检测。该方法具有分离度高、溶剂消耗低和富集倍数高等特点。在优化的条件下,方法在20-2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5;方法的检出限为5.1-7.5μg/L;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1-110%且精密度小于10%。该方法适用于食品基质中痕量α-二羰基类物质的检测。建立了离子交换微固相萃取-高效液相串联质谱(HPLC-MS/MS)同时检测食品样品中的三种咪唑类物质(2-甲基咪唑(2-MEI)、4-MEI和2-乙酰基-4-(1,2,3,4-四羟基丁基)咪唑(THI))的方法。采用阳离子交换的聚合物填料作为微固相萃取吸附剂,通过实验室自制的微萃取装备,实现了饮料基质中咪唑类物质的萃取和净化过程。该样品处理技术极大地简化了咪唑类物质的样品前处理步骤,具有溶剂消耗低、样品处理时间短以及成本低等特点。评估了方法的线性、检出限、回收率和精密度。结果表明:方法在1-200μg/L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1;方法的检出限在0.2-0.3 ng/mL之间;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1.5-110.9%,且方法的精密度小于13.1%。最后,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含焦糖色素的饮料中咪唑类物质的检测。采用HPLC-MS/MS对葡萄糖和赖氨酸美拉德反应体系中的主要α-二羰基类物质进行分离和鉴定,同时以HPLC-PDA和HPLC-MS/MS法为检测手段,分别探究了在热处理过程中葡萄糖和赖氨酸模型反应体系中α-二羰基类物质和4-MEI的形成规律,研究反应条件对反应体系形成α-二羰基类物质和4-MEI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和赖氨酸反应体系中,葡萄糖能够通过Amadori重排产物降解形成的α-二羰基类物质与氨基酸Strecker降解形成的游离铵根离子反应形成4-MEI。在120℃反应温度下,葡萄糖和赖氨酸模型反应体系中形成MGO与4-MEI具有高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86,P=0.014),然而在140℃反应温度下不具有正相关性,这可能与4-MEI的高温降解有关。研究了赖氨酸与铵根离子的竞争性美拉德反应机制,采用阴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HPAEC-PAD)、阳离子交换色谱-抑制性电导(HPCEC-CD)和阴离子交换色谱-抑制性电导(HPAEC-CD)分别检测反应体系中葡萄糖、铵根离子和甲酸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赖氨酸能够与氨水发生竞争性消耗体系中的葡萄糖,导致反应体系中MGO和甲酸含量升高。合成并鉴定了葡萄糖和氨水模型反应体系中形成的Amadori重排产物(氨基果糖),以其作为反应底物进一步探讨了赖氨酸对美拉德反应路径4-MEI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赖氨酸能够抑制葡萄糖和氨水以及其Amadori重排产物反应体系中4-MEI的形成,这与赖氨酸对4-MEI的前体物质2-氨基丙醛或甲胺的亲核反应有关。研究了热超声处理对氨基葡萄糖美拉德褐变的影响,分离并鉴定了氨基葡萄糖热超声降解的主要α-二羰基类产物。实验结果表明,热超声处理能够促进氨基葡萄糖反应体系的褐变反应、酸性物质的形成以及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性。在65oC的热超声和热处理体系中,氨基葡萄糖的主要降解产物为葡萄糖醛酮(G)和3-脱氧葡萄糖醛酮(3-DG),外加的超声处理能够促进氨基葡萄糖氧化降解形成G。此外,热超声处理氨基葡萄糖产生的色素中不含4-MEI以及一些短链α-二羰基类物质。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S201.2
【部分图文】:

羰基


α-二衍生二胺的紫-5 所二羰基类物生剂,主要胺(OPD)紫外吸收基所示,α-二羰华南理工质的主要手包括 2,4,5-[63]等。近年团等优点,羰基类物质与工大学博士学手段[60]。如-三氨基-6-年来,由于已经成为与 OPD 反应学位论文如图 1-4 为文羟基嘧啶[6于 OPD 衍生HPLC-PD应,生成喹喔文献中常报1]、5,6-二氨生剂具有价格DA 方法应用喔啉衍生物报道的基于氨基,-2,4格低廉、用最广的物(Quino

化学结构,焦糖色素,糖色


提出 4-MEI 每天的摄入量不宜超过 16 μg 的安全水7]。第二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把 4-MEI 列尽管这些咪唑类物质具有潜在的致癌性或免疫毒性,唑类的含量进行限量[90]。欧盟对焦糖色素中的 III 类、I 含量做了严格的限定,III 类焦糖色素 4-MEI 不超过EI 不超过 250 mg/kg[90]。目前国内只对焦糖色素的 4-M焦糖色素中的 4-MEI 含量不得超过 200 mg/kg[99]。的免疫毒性与 THI 有关,研究表明,喂食高浓度的 量,导致维生素 B6 含量低[100],这可能是由于 THI 对进一步的证实。另一些研究还发现,THI 能够通过改疫功能,通过在供给的食物中添加 THI 喂养的小鼠具03]。基于这些风险评估数据,欧盟对 III 类焦糖色素中 10 mg/kg[104]。

亚胺,果糖,形成机理,路线


子反应生成亚胺果糖基胺中间体,该产物进一步与 MGO 进行缩合产生径如图 1-7。2011 年,2-MEI 和 4-MEI 被列入 65 个潜在致癌物,学术界开始对食品中的 2-MEI 和 4-MEI 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82]。Moon 和 Shibamoto[1ziszewski 咪唑合成法[107],提出了 4-MEI 的形成路径,包括 MGO 与两反应生成 2-氨基丙醛,这个中间体与甲醛进一步缩合、脱水和重排反 1-8)。2014 年,Wu 等[99]提出了一个相反的观点,认为甲醛并不直接过比较丙酮醛-氨水和丙酮醛-氨水-甲醛两种体系发现甲醛并不能增加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新的反应路径,并且进一步解释了美拉德大于 2-MEI 的原因:α-二羰基类物质(MGO, GO)和氨水反应产生相应-MEI 和 4-MEI)和有机酸;而 2-MEI 形成路径少,并且 2-MEI 在合成具有大的空间位阻,降低了含氮基团进攻 C2的概率,从而降低了 2-M)。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宫瑞泽;霍晓慧;张磊;刘畅;李珊珊;孙印石;;美拉德反应对中药品质的影响及调控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9年01期

2 林枫;;让人又爱又怕的美拉德反应[J];江苏卫生保健;2019年02期

3 朱焕静;;饼干中的美拉德反应[J];食品界;2017年07期

4 武新斌;美拉德反应产香及在果奶生产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1996年11期

5 龚珊;美拉德反应在食品生产中的合理控制[J];江苏食品与发酵;1994年01期

6 H.E.Nursten;凌家煜;;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研究近展[J];粮食储藏;1985年01期

7 沈锡伟;饴糖生产中的色泽问题[J];食品科学;1988年02期

8 胡见曙;食品香味中的美拉德反应[J];食品工业科技;1988年02期

9 杜厚三;生产面包不可用糖精代替蔗糖[J];粮油食品科技;1988年02期

10 胡见曙;食品风味化学中的美拉德反应[J];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志理;李琳;李冰;;食品加工条件下糖-肽模拟体系中美拉德反应生成肽结合吡咯素(peptide-pyrraline)的研究[A];广东省生物物理学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丁玉庭;龚巧玲;刘书来;聂小华;;食品中美拉德反应及其研究进展[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刘超;雷燕;孔凌;;一种新型乳仔猪诱食剂的美拉德反应制备[A];2017第二届中国畜牧生物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7年

4 赵文杰;谢复炜;王晓瑜;刘惠民;;美拉德反应中间产物质谱裂解规律研究[A];第三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5:有机/生物质谱新方法[C];2017年

5 董士远;赵元晖;吴浩浩;曾名ng;;美拉德反应修饰蛋白肠道健康效应的新发现[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6 陈晓霞;Bhandari Bhesh;周鹏;;甘油对乳清蛋白美拉德反应及其产物抗氧化性的影响[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7 史云凤;陈沁;;美拉德反应对花生过敏原Ara h 1致敏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A];第七届长三角植物科学研讨会暨青年学术报告会摘要集[C];2018年

8 章宇;张英;;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害防护与控制(2004-2014)[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9 陈佳yN;蒋丽华;陈列欢;陈启明;秦臻;赵黎明;;壳寡糖体外模拟胃消化机制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10 冯涛;张治文;王旭;李明明;胡静之;;均匀设计优化L-阿拉伯糖与甜味氨基酸的美拉德反应[A];第十一届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福建中医学院 李西海邋梁文娜 刘献祥;中药研究的新模式——美拉德反应[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2 研究所 陈锦国;美拉德反应与食品风味物质(之三)[N];中国食品报;2009年

3 研究所 陈锦国;美拉德反应与食品风味物质(之一)[N];中国食品报;2009年

4 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 阮光锋;与其戒断咖啡 不如减少油炸烘烤[N];健康报;2018年

5 张缓;北京研制出纯天然虾精粉[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6 艾f+慕;低温有助减少饲料营养流失[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5年

7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阮光锋;红烧肉为何惹人爱[N];健康报;2012年

8 范志红;炒蔬菜真能炒出致癌物吗?[N];中国食品报;2013年

9 凌朝阳;切割果蔬如何防褐护色[N];河北科技报;2004年

10 健康时报记者 任璇;食物里的化学故事[N];健康时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春剑;美拉德反应中咪唑类物质及其前体物α-二羰基化合物的检测、形成与调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2 李河;美拉德反应中主要苦味物质的形成途径与调控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3 秦丹;色氨酸-核糖美拉德产物抗炎活性及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4 朱雨辰;谷胱甘肽对丙烯酰胺的抑制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5 徐献兵;美拉德反应中丙酮醛的形成与4-甲基咪唑的控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吴鑫兰;美拉德反应中4-甲基咪唑的形成、调控机制及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庄秀园;沙棘籽渣黄酮对糖基化终产物抑制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黄梅桂;大豆肽美拉德反应体系中色泽抑制及其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9 刘平;美拉德肽的形成机理及功能特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10 梁志理;食品美拉德反应过程中吡咯素的形成规律及其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慢;谷氨酸—木糖美拉德反应中间体制备及其加工风味[D];江南大学;2019年

2 贾晓迪;全脂液态乳及乳粉中美拉德反应有害产物生成影响因素研究[D];江南大学;2019年

3 刘伟;超声波处理对河蚌肉酶解物美拉德反应的影响及其微囊化调味料制备[D];吉林大学;2019年

4 韩苗苗;不同美拉德反应体系下的龙眼果肉多糖构效变化规律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8年

5 王超;鸡肉蛋白美拉德反应肽的风味特性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8年

6 杨脉;低共熔溶剂中蛋白质美拉德反应[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7 杨煌;美拉德反应影响拟穴青蟹主要过敏原致敏性的机理研究[D];集美大学;2019年

8 余敏;酶解豆粕制备美拉德风味增强肽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9 张晟;褐色酸奶的制备工艺及理化特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10 陈玲;冷冻和美拉德反应对黑蒜品质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33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833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7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