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过程中纤维集合体色差变化及其配色算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4 23:00
近年来,色纺纱由于具有色泽柔和、颜色丰富、低碳环保等优势,深受当今消费者的青睐,在纱线制造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计算机对色纺纱进行测配色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目前,计算机配色是以细纱测色得到的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库,本文对纺纱过程中纤维集合体的色差变化进行研究,为探讨是否可以用散纤维测色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机配色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文章分别基于Steams-Noechel模型和Friele模型对色纺纱的配色算法进行改进,提高了计算机配色的准确性。首先,文章对大红色、旦黄色、宝石蓝色纤维进行混纺,取样测色后进行分析。结合光谱反射率曲线和CMC色差公式可知,纺纱过程中,纤维网与熟条、粗纱之间的色差较小,几乎都小于1,可以被接受,但纤维网和细纱之间的色差较大,全部大于1,颜色之间差异明显。由色度学参数折线图发现,纺纱过程中纤维集合体的明度和饱和度随加工深入呈减小趋势,而色相基本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用SPSS对色度学参数和混纺所用纤维配比进行二元回归分析并建立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对试样之间的色差进行初步预测。然后,文章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纤维平行顺直度和捻系数对纺纱过程...
【文章来源】: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光的色散??
光的波长为380-780nm时,属于可见光范围,但人眼的感受性也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人们觉的黄色和绿色较亮,红色和紫色较暗。人眼的这种视??觉特性,对于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都存在,但规律存在差异,具体如图1-2。??:】丨11WY1TP??0.8杆体细跑-/--^?—?\???S??^?I?/?\?\锥体细胞丨见觉??乂?(暗视觉)7一7-1一十(明视??_??105?—7 ̄rr-i???〇?0.4?1??\???—十丁???°380?4^0?54D?620?700??紫蓝渌?黄橙红??又,nm??图1-2明视觉与暗视觉的光谱光视效率函数曲线??图1-2中,实线表示明视觉光谱光视效率函数曲线,虚线表示暗视觉光谱光??视效率函数曲线,横坐标表示光波波长,纵坐标表示光谱光视效率函数的相对值。??由图1-2可以看出,明视觉条件下,人眼对555?nm处的黄绿光感光灵敏度最高,??即555?nm的光视效率最大,V?(555)?=1,其他波长处的光视效率通过与555?nm??时的光视效率比较得出;暗视觉条件下,人眼对507?nm处的黄绿光感光灵敏度??最高,V?(507)?=1,其他波长处的光视效率通过与507nmflt的光视效率比较得??出。由此可知
推荐了?CffiLW均匀颜色空间,现已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使用,并成为国际通??用的测色标准。目前常用的色差公式,如CIE?LAB色差公式、CMC?(l:c)色差??公式等,都是以CIELW均匀颜色空间为基础提出的。图2-1所示为CIELW??均匀颜色空间。??%4v??i|?[i??图2-1?CIE?均匀颜色空间??Cffi?L*a+b+均匀颜色空间是以孟塞尔颜色系统为基础建立的,它可以较好地??1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色纺纱工艺与性能研究[J]. 王建坤,蒋晓东,郭晶.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8(04)
[2]赛络纺低捻纱纺纱工艺及其针织物的性能研究[J]. 陈德华,张瑞寅,常华巧. 上海纺织科技. 2018(09)
[3]电脑测配色在纺织品颜色管理中的应用[J]. 周吉川,张贵.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8(07)
[4]基于颜色特征的显著性检测[J]. 李春华,苏浩,刘宇峰. 信息通信. 2018(08)
[5]基于色差原理分析木香有效成分含量与颜色值的相关性[J]. 徐珍珍,史星星,樊旭蕾,王淑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13)
[6]基于光谱分析的织物色差检测[J]. 李鹏飞,陈永辉. 毛纺科技. 2018(05)
[7]纯棉色纺纱配色中的Stearns-Noechel模型参数优化[J]. 白婧,杨柳,张毅,张瑞云,马颜雪,俞建勇,程隆棣. 纺织学报. 2018(03)
[8]计算机辅助设计配色模纹织物[J]. 张萍. 纺织导报. 2018(03)
[9]一种纺织品的色差检测方法研究[J]. 钱荣盛,姚克明. 现代商贸工业. 2018(01)
[10]数码转杯纺的Stearns-Noechel配色模型[J]. 韩瑞叶,杨瑞华,薛元,高卫东. 纺织学报. 2017(12)
硕士论文
[1]基于嵌入纺纺纱方法的工艺优化研究与实践[D]. 李璐.武汉纺织大学 2018
[2]色纺纱快速配色系统开发[D]. 汪晏梅.东华大学 2017
[3]天然彩色棉/茧丝交织物色泽性能研究[D]. 姚佳.浙江理工大学 2014
[4]颜色三刺激值的计算方法及其比较[D]. 张超.辽宁科技大学 2013
[5]涤棉双组份纤维混色计算机辅助配色的研究[D]. 许佳艳.浙江理工大学 2013
[6]色纺纱计算机配色系统的应用性能及夹花评价[D]. 曹应刚.浙江理工大学 2012
[7]纬全显色提花织物的混色模型研究[D]. 王春燕.浙江理工大学 2012
[8]基于最小二乘拟合的数值分析方法在织物染色配色中的应用研究[D]. 张永昌.青岛大学 2011
[9]一种基于颜色混合的灰度图像彩色化方法[D]. 郭军伟.东北大学 2010
[10]染色企业染色与配色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刘春波.青岛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17165
【文章来源】: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光的色散??
光的波长为380-780nm时,属于可见光范围,但人眼的感受性也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人们觉的黄色和绿色较亮,红色和紫色较暗。人眼的这种视??觉特性,对于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都存在,但规律存在差异,具体如图1-2。??:】丨11WY1TP??0.8杆体细跑-/--^?—?\???S??^?I?/?\?\锥体细胞丨见觉??乂?(暗视觉)7一7-1一十(明视??_??105?—7 ̄rr-i???〇?0.4?1??\???—十丁???°380?4^0?54D?620?700??紫蓝渌?黄橙红??又,nm??图1-2明视觉与暗视觉的光谱光视效率函数曲线??图1-2中,实线表示明视觉光谱光视效率函数曲线,虚线表示暗视觉光谱光??视效率函数曲线,横坐标表示光波波长,纵坐标表示光谱光视效率函数的相对值。??由图1-2可以看出,明视觉条件下,人眼对555?nm处的黄绿光感光灵敏度最高,??即555?nm的光视效率最大,V?(555)?=1,其他波长处的光视效率通过与555?nm??时的光视效率比较得出;暗视觉条件下,人眼对507?nm处的黄绿光感光灵敏度??最高,V?(507)?=1,其他波长处的光视效率通过与507nmflt的光视效率比较得??出。由此可知
推荐了?CffiLW均匀颜色空间,现已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使用,并成为国际通??用的测色标准。目前常用的色差公式,如CIE?LAB色差公式、CMC?(l:c)色差??公式等,都是以CIELW均匀颜色空间为基础提出的。图2-1所示为CIELW??均匀颜色空间。??%4v??i|?[i??图2-1?CIE?均匀颜色空间??Cffi?L*a+b+均匀颜色空间是以孟塞尔颜色系统为基础建立的,它可以较好地??1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色纺纱工艺与性能研究[J]. 王建坤,蒋晓东,郭晶.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8(04)
[2]赛络纺低捻纱纺纱工艺及其针织物的性能研究[J]. 陈德华,张瑞寅,常华巧. 上海纺织科技. 2018(09)
[3]电脑测配色在纺织品颜色管理中的应用[J]. 周吉川,张贵.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8(07)
[4]基于颜色特征的显著性检测[J]. 李春华,苏浩,刘宇峰. 信息通信. 2018(08)
[5]基于色差原理分析木香有效成分含量与颜色值的相关性[J]. 徐珍珍,史星星,樊旭蕾,王淑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13)
[6]基于光谱分析的织物色差检测[J]. 李鹏飞,陈永辉. 毛纺科技. 2018(05)
[7]纯棉色纺纱配色中的Stearns-Noechel模型参数优化[J]. 白婧,杨柳,张毅,张瑞云,马颜雪,俞建勇,程隆棣. 纺织学报. 2018(03)
[8]计算机辅助设计配色模纹织物[J]. 张萍. 纺织导报. 2018(03)
[9]一种纺织品的色差检测方法研究[J]. 钱荣盛,姚克明. 现代商贸工业. 2018(01)
[10]数码转杯纺的Stearns-Noechel配色模型[J]. 韩瑞叶,杨瑞华,薛元,高卫东. 纺织学报. 2017(12)
硕士论文
[1]基于嵌入纺纺纱方法的工艺优化研究与实践[D]. 李璐.武汉纺织大学 2018
[2]色纺纱快速配色系统开发[D]. 汪晏梅.东华大学 2017
[3]天然彩色棉/茧丝交织物色泽性能研究[D]. 姚佳.浙江理工大学 2014
[4]颜色三刺激值的计算方法及其比较[D]. 张超.辽宁科技大学 2013
[5]涤棉双组份纤维混色计算机辅助配色的研究[D]. 许佳艳.浙江理工大学 2013
[6]色纺纱计算机配色系统的应用性能及夹花评价[D]. 曹应刚.浙江理工大学 2012
[7]纬全显色提花织物的混色模型研究[D]. 王春燕.浙江理工大学 2012
[8]基于最小二乘拟合的数值分析方法在织物染色配色中的应用研究[D]. 张永昌.青岛大学 2011
[9]一种基于颜色混合的灰度图像彩色化方法[D]. 郭军伟.东北大学 2010
[10]染色企业染色与配色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刘春波.青岛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17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917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