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紫薯结合酚组成及其对淀粉特性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0 10:25
  结合酚作为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植物成分之一,它可与淀粉发生一系列反应,从而影响淀粉相关食品的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本文使用碱水解、酸水解、酶水解3种方式提取紫薯结合酚,对其提取率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并应用LC-MS/MS对其进行鉴定,研究紫薯结合酚适宜的提取方式及其组成;在此基础上,借助快速粘度分析仪、质构仪、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等仪器,研究结合酚的添加对紫薯淀粉的糊化特性、质构特性、流变特性、热力学特性等功能特性的影响;通过测定结合酚对α-淀粉酶、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率和淀粉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过程RDS、SDS和RS的含量变化,研究结合酚的添加对紫薯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复合前后的紫薯淀粉结构进行测定,探索两者之间的结合方式,为紫薯淀粉的工业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也为紫薯淀粉类产品改性以及开发相关功能性食品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从紫薯结合酚提取得率、组成和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得出,碱水解为紫薯结合酚最适宜的提取方式,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异阿魏酸以及咖啡酸为紫薯主要的结合酚。其中,三种提取方式下,碱水解的结合酚提取率最高,为0.19... 

【文章来源】: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多酚的存在形态及生理功能
        1.1.1 多酚的存在形态
        1.1.2 多酚的生理功能
        1.1.3 紫薯多酚存在形态及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1.2 淀粉的结构与特性
        1.2.1 淀粉的结构
        1.2.2 多酚对淀粉特性的影响
        1.2.3 紫薯淀粉特性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紫薯结合酚的提取、抗氧化活性及组成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原料的处理
        2.3.2 紫薯游离酚的去除
        2.3.3 紫薯结合酚的提取
        2.3.4 紫薯结合酚提取液的处理和测定
        2.3.5 紫薯中结合酚提取量的测定方法
        2.3.6 紫薯结合酚提取物的抗氧化测定
        2.3.7 液质联用鉴定紫薯结合酚组分
        2.3.8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紫薯结合酚的提取量
        2.4.2 紫薯结合酚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2.4.3 紫薯结合酚的组成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紫薯结合酚对淀粉功能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紫薯淀粉水分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3.3.2 测定添加结合酚对紫薯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3.3.3 测定添加结合酚对紫薯淀粉凝沉稳定性的影响
        3.3.4 测定添加结合酚对紫薯淀粉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3.3.5 测定添加结合酚对紫薯粉溶解度和膨胀度的影响
        3.3.6 测定添加结合酚对紫薯淀粉透明度的影响
        3.3.7 测定添加结合酚对紫薯淀粉质构特性的影响
        3.3.8 测定添加结合酚对紫薯淀粉流变特性的影响
        3.3.9 测定添加结合酚对紫薯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3.3.10 测定添加结合酚对紫薯淀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3.3.11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紫薯淀粉中水分和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3.4.2 添加结合酚对紫薯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3.4.3 添加结合酚对紫薯淀粉凝沉稳定性的影响
        3.4.4 添加结合酚对紫薯淀粉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3.4.5 添加结合酚对紫薯淀粉溶解度和膨润力的影响
        3.4.6 紫薯结合酚对紫薯淀粉透明度的影响
        3.4.7 添加结合酚对紫薯淀粉质构特性的影响
        3.4.8 添加结合酚对紫薯淀粉流变特性的影响
        3.4.9 添加结合酚对紫薯淀粉热特性的影响
        3.4.10 添加结合酚对紫薯淀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紫薯结合酚对其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试剂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α-淀粉酶抑制活性的测定
        4.3.2 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测定
        4.3.3 淀粉消化测定
        4.3.4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葡萄糖含量标准曲线
        4.4.2 紫薯结合酚对α-淀粉酶活的抑制测定
        4.4.3 紫薯结合酚对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测定
        4.4.4 紫薯结合酚对其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紫薯结合酚与淀粉相互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试剂与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测定紫薯结合酚对淀粉溶液pH的影响
        5.3.2 测定紫薯结合酚对淀粉与碘结合力的影响
        5.3.3 对紫薯结合酚与淀粉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5.3.4 对紫薯结合酚与淀粉复合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5.3.5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紫薯结合酚对淀粉溶液pH的影响
        5.4.2 紫薯结合酚对淀粉与碘结合力的影响
        5.4.3 紫薯结合酚与淀粉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5.4.4 紫薯结合酚与淀粉复合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莲子壳多酚的抗氧化活性和稳定性[J]. 颜征,张海晖,李亚群,段玉清,陆玉洪,孙冀平.  中国食品学报. 2019(12)
[2]荔枝多酚的提取和纯化技术研究进展[J]. 蒋黎艳,罗思玲,周旭,蒋琼凤,邓胜国.  果树学报. 2020(01)
[3]多酚类化合物与必需微量元素的相互作用[J]. 毋囡囡,林雪纯,应晨江,左学志.  卫生研究. 2019(06)
[4]紫薯中花色苷及色素抗氧化性能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公维娟,马秀秀.  山东化工. 2019(22)
[5]微波提取桔梗根多酚工艺优化及抗氧化特性研究[J]. 许瑞如,张秀玲,李晨,赵恒田,肖曼玉.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04)
[6]7种菜用甘薯品种(系)多酚类物质含量动态变化分析[J]. 刘意,杨新笋,雷剑,王连军,柴沙沙,张文英,苏文瑾,焦春海.  热带作物学报. 2020(07)
[7]紫薯淀粉结构与理化性质研究[J]. 昌超,朱银洁,谭小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20)
[8]沙棘源多酚的提取及其抗肿瘤活性测定[J]. 崔米米,武海丽,李汉卿,李卓玉.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9]脂肪酸不饱和度对高直链玉米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结构和热性能的影响[J]. 米红波,苏情,李政翰,仪淑敏,李学鹏,励建荣.  食品工业科技. 2020(03)
[10]薯类淀粉与卡拉胶共混体系特性及其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J]. 胡方洋,陈金玉,张坤生,任云霞,曲金萍.  食品工业科技. 2020(02)

硕士论文
[1]榛子果仁中酚类物质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抗菌活性的研究[D]. 李晓东.长春理工大学 2019
[2]莲子结合酚对3T3-L1细胞和肥胖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 王振宇.福建农林大学 2019
[3]多酚与玉米淀粉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淀粉消化和加工特性的影响[D]. 万芊.江南大学 2018
[4]几种食源多酚对淀粉特性的影响研究[D]. 肖遥.河南工业大学 2018
[5]紫薯多酚的提取、纯化、组成分析和体外模拟消化的研究[D]. 谭畅.沈阳农业大学 2017
[6]荞麦黄酮对小麦淀粉特性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研究[D]. 孙晓莎.河南工业大学 2017
[7]地参多酚的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黄菊华.大理学院 2015
[8]紫薯淀粉品质特性的研究与应用[D]. 陈洁.福建农林大学 2014
[9]茶多酚对高直链玉米淀粉消化性的影响及机理[D]. 柴艳伟.江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49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149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0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