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微生物热致死性能测试系统及射频灭菌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4 18:35
【摘要】:食品受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甚至安全事故已日益受到食品加工业的高度重视。传统热处理技术灭菌时间较长,易对食品品质产生不良影响,丧失原有口感、营养与功能,甚至难以达到有效的灭菌效果。射频加热作为一种新型的物理灭菌方法,克服了利用传导、对流和辐射等传统加热原理产生的缺陷,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穿透至物料内部,具有升温迅速、整体加热、选择性加热的优势,同时能更好地保持产品品质。但是,在大规模推广工业化射频灭菌技术之前,需要对射频加热技术的工艺参数和灭菌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针对射频加热环境下微生物热致死和食品品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以及射频波的非热效应确定等。传统的微生物热致死或食品品质动力学试验多采用水浴(油浴)为热源的直接浸泡法或间接加热法,均存在加热速率无法控制和样品温度均匀性无法保证的弊端,而这两点直接影响微生物和食品品质的耐热性,所得到的动力学模型亦不匹配复杂的射频加热过程,更无法在精准的加热环境中明确射频波的非热效应。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设计了一套用于灭菌动力学研究的控温加热板系统,实现用户对样品升温速率、目标温度和保温时间的精确控制,利用该加热板系统建立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微生物和食品色泽动力学模型,以辅助射频灭菌工艺参数的设计。最后使用加热板系统模拟射频加热环境,验证射频在灭菌机理方面是否存在非热效应。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设计了一套精确控温加热板系统,由加热板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加热板部分包含铝制上、下加热板、硅橡胶加热片、6个抽拉盒以及配套的样品单元,容纳样品量为1 ml。可实现对目标温度(最高140℃)、升温速率(0.1~13.5℃/min)和保温时间的精确控制,以进行微生物和食品品质动力学研究。该系统通过PID(比例-积分-微分)温度控制器实现对样品测量与理论误差不超过±0.5℃的精确控温。(2)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控温加热板模型,用以评价样品的加热过程以及分层和整体的温度均匀性。模拟的平均升温速率与理论值误差不超过0.8%,误差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而增大。分析了花生粉在不同目标温度和保温节点中分层与整体温度分布,最大均匀性指数为0.015,随着升温速率的降低,均匀性指数减小。使用3段直线升温过程拟合射频加热曲线,最大误差不超过0.85℃。(3)使用纯净水、苹果汁、牛奶、土豆泥、蛋清、米糊、大米、巴旦木粉、花生粉、花生酱和牛肉制作样品对加热板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有过程温度的测量值与理论值最大温差为0.97℃,其中保温阶段温差不超过0.30℃。使用红外成像测温仪分析花生粉在六个加热单元的温度同步性和均匀性,所有加热单元表面温度最大温差为0.46℃,平均温差为0.32℃,最大温度均匀性指数为0.024。(4)利用控温加热板系统分别建立以0.1、0.5、1.0、5.0和10.0℃/min升温速率达到目标温度55、57和60℃的大肠杆菌热致死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降低,大肠杆菌的D值显著提高,以升温速率0.1℃/min在55℃时得到大肠杆菌D值为15.44 min,而相同目标温度下,使用10℃/min的升温速率得到的D值仅有2.50min。该控温加热板能够辅助射频灭菌工艺得到真实升温速率下准确的微生物热致死动力学模型。(5)利用控温加热板系统在与热灭菌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土豆泥色泽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减小,或目标温度、保温时间的增加,L~*和a~*值的反应速率增大,色泽变化明显,D值减小,即对品质影响显著。土豆泥的色泽变化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同时对比微生物热致死参数,L~*和a~*值与有效灭菌时间F_(60)具有高度相关性。对于工业射频灭菌工艺参数设计,在考虑食品安全和品质的基础上,升温速率应至少大于1℃/min,最好大于5℃/min。(6)利用控温加热板系统模拟射频加热灭菌过程,在相同的加热环境下分别对土豆泥和苹果汁中的大肠杆菌ATCC25922及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进行灭菌效果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节点使用两种处理方法的灭菌数量最大误差不超过1 log CFU/ml(CFU/g),即频率在27.12MHz的射频波与加热板灭菌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图文】:

外在因素,肠胃炎,微生物,抗微生物


菌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1960 年,在日本由肉毒杆菌(C6 人中毒事件,造成 58 人死亡(Labbe1980);在 1985 年以前,美staphylococcus aureus)引发的肠胃炎每年高达 1000 多例(Bean et在美国由沙门氏菌(Salmonellae)感染的冰淇淋造成超过 200,000 人);2011 年,德国北部地区由于黄瓜携带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致患病等等。因此,在食品贮藏与加工过程中,对致病菌的控制技术病菌生长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所谓来源的动物或植物组织自身固有的因素(Mossel & Ingram 1955)Shewan1949),含水量(Christian1963),氧化还原电势(Barnes&InJay2012),抗微生物成分(Shelef1984)等。影响微生物的外在因素有关的贮藏环境参数,包括贮藏温度(Ratkowskyetal.1982),环Anagnostopoulos1973),环境气体及浓度(Genigeorgis1985)等。在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最重要的物理因素。每种微生物都有最如图 1-1 所示,温度的变化可改变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对微生物响。

曲线,主要参数,相互关系


第一章 文献综述热致死曲线和 D 值,Gillespy (1962)将 115.6°C 时每隔孢子的热杀菌试验结果数据标注在单对数坐标系上,孢子存活数量以对数取值在纵坐标标出,绘制了,即 TDT 曲线,如图 1-2(b)图所示(Sun 2012)。通过活曲线在一个对数周期内对应的时间(min),,如果灭级动力学规律,D 值亦可等于灭菌直线斜率的倒数,表些参数可通过 TDT 曲线直观得到,图 1-2 描述了加热的关系。图 1-2(a)表示了试验中的升温过程,x1、的不同升温速率。图 1-2(b)为 TDT 曲线,由试验数 1-2(c)展示了微生物 D 值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其中要的温度值称为 z 值,反应了微生物在不同目标温度下了不同热灭菌过程对应的食品品质劣变曲线,C 为品质质 D 值,即品质参数(如色泽、营养物质等)改变 9是与温度、时间、食品成分、物理性质、升温速率等因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0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林;焦阳;王易芬;;射频加热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17年12期

2 是润淦;;射频加热工艺的最新研究动态[J];国外纺织技术(化纤、染整、环境保护分册);1986年06期

3 郭超凡;张振娜;刘艳;傅虹飞;陈香维;王云阳;;射频加热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19年03期

4 姜沈军;范剑非;李丽华;夏军;;射频加热治疗恶性肿瘤208例疗效观察[J];沈阳部队医药;2003年02期

5 姜汝明,刘运林,候刚,傅鹏,叶欣;射频加热兔脑损毁实验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杨莉玲;李忠新;马文强;崔宽波;朱占江;刘奎;杨忠强;刘佳;;射频杀虫技术在果品处理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新疆农机化;2013年06期

7 施火结;;基于能量空域调控的射频加热花生酱均匀性研究[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6年05期

8 丰惠芬,王雪顽,张连成;射频加热技术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1994年04期

9 陈雁萍,蔡诗东;适用于射频加热的忯旋动力方程[J];物理学报;1991年10期

10 唐茹冰,王存诚;射频加热治疗肿瘤体模实验的数值模拟[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瑕;陈璐民;胡鹏;骆靖峰;孙继红;杨晓明;;射频加热增强前列腺癌局部化疗疗效的实验研究[A];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放射与影像技术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2 骆靖峰;张雅晶;吴晓天;周飞;朱亚莉;孙继红;杨晓明;;射频加热增强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对宫颈癌细胞自杀基因治疗疗效[A];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放射与影像技术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3 刁雪红;申锷;魏聪;胡兵;;冷热交替肿瘤治疗仪在可视化仿组织体模中的疗效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晓兰 顾德宁;热疗治癌不是梦[N];新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寇小希;微生物热致死性能测试系统及射频灭菌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周玉容;介入分子影像引导下的乳腺癌精准诊疗[D];浙江大学;2016年

3 令博;开心果采后射频杀虫技术及综合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施火结;基于能量空域调控的射频加热花生酱均匀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5 王云阳;澳洲坚果射频干燥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亮;松木射频杀虫工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2 郭超凡;射频加热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及结构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3 郑阿娟;玉米籽粒射频杀菌工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4 朱亚莉;射频加热增强间充质干细胞介导的热休克蛋白启动子引导下胸苷激酶基因治疗胰腺癌疗效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5 张林青;基于射频加热的食品解冻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朱瀚昆;射频加热系统辐射泄漏量与上极板电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张沛祯;低水分农产品射频加热均匀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8 黎小静;基于ARM的射频加热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原工学院;2013年

9 王昆;射频加热系统上极板电压的模型验证和分布均匀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10 陈年;午餐肉软罐头射频加热工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27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27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0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