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晚冰期以来孤山屯泥炭地高分辨率气候变化的植硅体记录

发布时间:2020-05-13 13:47
【摘要】:我国东北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东部边缘,东临太平洋,处于东亚季风影响区,是反映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且本区气候冷湿,泥炭地广泛发育。由于泥炭地蕴含丰富的古气候信息,因此可做为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的理想载体,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孤山屯泥炭地7.5m的泥炭剖面样芯进行1cm间隔的取样,并对泥炭样品进行AMS~(14)C测年和植硅体分析,得到了13.0 cal ka BP以来的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的植硅体记录。通过对植硅体序列进行定性、半定量和定量的重建,恢复了孤山屯泥炭地的古温度和古降水的变化,并利用频谱分析讨论了孤山屯泥炭地古气候变化的周期,并综合前人对东亚夏季风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利用植硅体指标反演东亚夏季风演化的可靠性,重建了13.0 cal ka BP以来东亚夏季风的演化过程。主要结论如下:1.孤山屯泥炭剖面中观察到的植硅体类型十分丰富,包括鞍型、齿型、帽型等32种类型的植硅体同时也发现了部分硅藻和海绵骨针。植硅体分析结果表明孤山屯泥炭地以草本植物植硅体为主,也包含少量的木本植物植硅体。其中,草本植物植硅体主要来源于早熟禾亚科、黍亚科、虎尾草亚科、莎草科、蕨类植物。植硅体组合、温暖指数和PCA-F1得分的结果表明,13.0 cal ka BP以来孤山屯泥炭地的古气候经历了冷湿(13.0-11.1 cal ka BP)-暖湿(11.1-6.5 cal ka BP)-转暖干(6.5-2.1 cal ka BP)-冷干(2.1cal ka BP-至今)的气候演变过程。2.利用植硅体-温凉指数函数和植硅体-降水转换函数重建了本地区的古温度和古降水的变化,重建结果较为准确的重现了GISP2冰芯δ~(18)O和北大西洋浮冰记录的千年尺度至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和事件,包括新仙女木事件、晚冰期向全新世的过渡过程、8.2 ka和4.2 ka事件,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也有所反映。3.对重建的古温度和古降水序列进行频谱分析发现,孤山屯泥炭地的气候变化存在1.6 ka、1.2 ka的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和500 a左右的百年尺度的气候周期性变化。1.6 ka和1.2 ka的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可能与太阳活动相关。500 a左右的气候变化可能与厄尔尼诺活动相关。4.重建的古降水和PCA-F1得分能够很好的反演孤山屯泥炭地晚冰期以来东亚夏季风的演化过程,即:在YD时期东亚夏季风较弱,降水较少;从晚冰期进入全新世,降水增多,东亚夏季风持续增强;进入全新世以后,距今11.0-6.5 cal ka BP时气候最为湿润,东亚夏季风最强,而距今3.0 cal ka BP以来,降水减少,东亚夏季风持续减弱,直至小冰期结束。结果充分说明植硅体可以作为东亚夏季风研究的可靠代用指标。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本文技术路线图

分布图,泥炭,采样点,孤山


7图 2 孤山屯泥炭剖面采样点及本文用于对比研究的采样点分布图Fig. 1 Location of the smapling site in Gushantun peatland profile and other research sites distribution(a.公海湖;b.大九湖泥炭;c.新界遗址; d. 董歌洞; e. 四海龙湾玛珥湖; f. 哈泥泥炭; g. 本溪水洞; h. 暖和洞)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532;Q9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成;李戈;李仁成;梁婉怡;温梦丹;陶欣悦;;植物燃烧微炭屑与植硅体的比值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9年01期

2 王丹;王奥博;龙高飞;李云;蒲玉琳;张世熔;贾永霞;叶春;;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与植硅体碳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7年12期

3 温昌辉;吕厚远;左昕昕;葛勇;;表土植硅体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年09期

4 郭凤山;宋照亮;Leigh Sullivan;王海龙;刘学炎;王旭东;李自民;赵玉营;;岩粉施加对水稻生态系统植硅体碳的增汇作用[J];科学通报;2015年10期

5 杨杰;李永夫;黄张婷;姜培坤;项婷婷;应雨骐;;碱溶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硅体碳含量[J];分析化学;2014年09期

6 郭梅娥;介冬梅;葛勇;王婷;李荣麟;王刘奎;王培明;刘洪妍;刘利丹;李楠楠;;长白山区湿地表土植硅体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古地理学报;2012年05期

7 张建;郭雯;漆良华;胡璇;丁霞;程昌锦;雷刚;;中国竹类植物植硅体碳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19年04期

8 郭凤山;宋照亮;Leigh Sullivan;王海龙;刘学炎;王旭东;李自民;赵玉营;;施加岩粉对水稻生态系统植硅体碳的增汇作用(英文)[J];Science Bulletin;2015年06期

9 梁宇;;你了解“植硅体”吗?[J];百科知识;2010年14期

10 李泉,徐德克,吕厚远;竹亚科植硅体形态学研究及其生态学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左昕昕;吕厚远;;我国旱作农业黍、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估算[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顾延生;Deborah M.Pearsall;赵志军;;东南亚栽培水稻、野生水稻植硅体形态特征对比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泉;;关于国际植硅体分类命名进展的介绍[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杨石磊;郝倩;许子娟;宋照亮;;植硅体稳定碳同位素在气候变化与草地演化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5 安晓红;吕厚远;储国强;;喜马拉雅南坡表土植硅体对植被和海拔的指示[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会第九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6 王灿;吕厚远;;水稻扇型植硅体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吕厚远;廖淦标;;植硅体在海岸带环境和飓风沉积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徐德克;李泉;吕厚远;;棕榈科植物植硅体形态分析及其环境意义[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马超;顾延生;刘春根;左祖发;;鄱阳湖东南部地区全新统植硅体组合与古环境分析[A];2017年江西省地质学会论文汇编集Ⅲ[C];2017年

10 蔡U,

本文编号:2662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62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1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