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气候变化对我国植被影响的观测证据集成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10 16:08
【摘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全球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植被变化不仅是响应气候变化的生态信号,也是预测和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科学基础。本文梳理了知网(CNKI)、维普(VIP)、Web of Sciences(Wo S)等数字与馆藏文献库中关于气候变化对中国植被影响观测方面的文献,提取有效植被变化信息记录,利用整合分析与统计学方法,总结过去65年中国植被响应气候变化的变化特征。主要结论有:(1)共检索到气候变化对我国植被影响观测证据的中英文文献1105篇,其中基于地面观测与遥感观测的我国植物物候变化文献分别为433篇(有效文献159篇)和70篇(有效文献42篇),地面观测的物种变化(15篇)、群落变化(14篇)和植被变化(25篇)等有效文献共54篇,遥感观测的植被变化文献454篇(有效文献122篇),以及地面观测和遥感观测的生产力变化文献分别为34篇(有效文献17篇)与60篇(有效文献14篇)。(2)基于地面观测的物候变化信息揭示,物候期在物种间和区域间的变化趋势与变化幅度存在差异。木本植物在主要植被区的物候变化趋势较一致,但变化幅度因植被区而异,而草本植物的物候变化趋势差异较大。相同植被区不同物种类型间物候变化趋势不一致,园林植物、果树与自然木本植物,以及农作物与自然草本植物之间的物候期变化差异性大。木本植物春/夏季物候期(展叶始期、开花始期)有87.4%的记录呈提前趋势,所有植被区平均提前2.786 d/10a;秋季物候期(叶始变色期、叶全变色期)有71.5%的记录呈推迟趋势,平均推迟1.903d/10a;而57.7%的生长季物候记录呈延长趋势,平均延长2.120 d/10a。草本植物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提前趋势强烈,平均提前3.383 d/10a和1.570 d/10a,其它物候期如播种期、返青期、枯黄期和生育期的提前/缩短与推后/延长趋势并存。中国植被物候期空间差异显著,尤其是木本植物,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从西南向东北提前趋势增强,而叶始变色期和叶全变色期推迟趋势从西北向东南减弱,大部分地区生长季延长,但也有少部分地区缩短。代表性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榆树(Ulmus pumila)和楝树(Melia azedarach)的主要物候期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温度和降水对植物物候期的影响因区域、物种类型而异。我国木本植物的物候期主要受温度的影响:气温升高,不同植被区开花始期、展叶始期、叶始变色期、叶全变色期和生长季提前/缩短与推迟/延长并存。我国草本植物的物候期主要受降水影响:降水增多,播种期推迟,返青期、开花期、成熟期和枯黄期提前,生育期缩短。(3)基于遥感观测的物候变化信息揭示,生长开始日期有68.5%的记录呈提前趋势,平均提前1.268 d/10a;返青期中有90.3%的记录呈提前趋势,平均提前9.379 d/10a;65.1%的记录显示生长结束日期呈推迟趋势,平均推迟0.758 d/10a;65.2%的记录显示生长季呈延长趋势,平均延长0.984 d/10a。不同植被类型的物候期变化具有差异性,生长结束日期中林地与草地呈推迟趋势,而农田呈提前趋势,草地的生长季延长趋势显著(p0.05)高于农田。(4)基于地面观测的物种、群落和植被变化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导致我国植被的面积、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分布范围等均发生变化,三者的变化受植被类型、海拔和物种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农作物的种植界限、种植结构和种植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小麦的种植界限向西北移动,水稻向北移动,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将种植玉米、小麦改为种植水稻,多熟制农作物面积不断扩大。某些天然森林的林线不断上移,在长白山地区表现较明显。沙生植被和农田的面积不断在增加,荒漠面积在减小。(5)基于遥感观测的我国植被变化统计发现,草地、林地和农田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年变化率均呈增长趋势,其中草地NDVI年增长率极显著(p0.01)高于林地。(6)基于地面观测的农田、草原生产力变化文献集成发现,农作物产量呈增加趋势,江淮地区、陇东塬区、吉林东部等地区农作物产量逐年增高。牧草产量因区域而异,青海兴海县高寒针茅草原产量显著(p0.05)增加,而宁夏、三江源区干草产量呈下降趋势。(7)利用遥感观测的全国以及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东北和西南等重点区域的植被生产力变化发现,我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主要呈增加趋势,只有少数地区如内蒙古中部地区、新疆乌鲁木齐以及云南部分地区的森林植被出现减少趋势。
【图文】:

植物物候,情况,期刊,气候变化


第三章 气候变化对我国植物物候的影响3.1 基于地面观测物候变化3.1.1 文献信息统计共检索到 433 篇研究气候变化对植物物候影响的文章,载文最多的前 10 种期刊共发表文章 154 篇,其中学位论文 30 篇,《中国农业气象》发表 29 篇(图 3.1a)。1995 年至 2012 年文章发表数量不断增加,2012 年达到最大值(51 篇)(图 3.1b)。经过筛选剔除 274 篇无效文献,,最终有 159 篇有效文章中的数据纳入统计分析,其中91.8%的文章发表在学术期刊,6.9%为学位论文,1.3%的文章为气象学年会的会议报告。

空间分布,观测点,空间分布,温带荒漠


18图 3.2 中国物候观测点的空间分布Fig.3.2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of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 sites temperate needleleaf forest region; Ⅱ: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 Temperate needleleaf and broadleaf forest r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region; Ⅳ: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regionand rain forest region; Ⅵ: 温带草原区 Temperate steppe region; Ⅶ: 温带荒漠区 Temperate desert regih cold vegetation region.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4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克刚;;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话题[J];紫光阁;2002年02期

2 万钢;;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年01期

3 ;各地发改委将设应对气候变化处[J];石油和化工节能;2010年01期

4 ;两部委明确七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主要行动[J];吉林勘察设计;2016年02期

5 郭江江;;欧美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启示[J];浙江经济;2018年22期

6 黄鑫;;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年11期

7 本刊编辑部;;更加积极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J];环境保护;2018年23期

8 王焕然;申思;;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09期

9 颜靖柯;吴江;张银;刘议嘉;黄维;王瑶玲;;浅析气候变化对地区发展的影响[J];智能城市;2019年01期

10 侯静;陈帆;滕飞;;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J];环境保护;201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慧;;美国地方气候变化立法及其启示[A];区域环境资源综合整治和合作治理法律问题研究——201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17年

2 默罕·穆那辛何;;直面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的挑战: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的应用[A];北京论坛(2004-2015)主旨报告与特邀报告集[C];2016年

3 ;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 中国经济50人论坛课题组 第六章 制度安排[A];Toward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China and the World[C];2010年

4 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四大可行性[A];国情报告(第十一卷 2008年(上))[C];2012年

5 张海滨;;应对气候变化:中美能合作吗?[A];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08(总第1 期))[C];2008年

6 丁金光;;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与中国的贡献[A];公共外交季刊(2016年第1期 春季号)[C];2016年

7 张焕波;;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趋势与分析[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5~2016)[C];2016年

8 黄永富;;中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前景及对策[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5~2016)[C];2016年

9 邱昱桦;;陨击天文事件与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A];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年

10 ;皮尤报告: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有共识也有差异[A];科学媒介中心2015年推送文章合集(下)[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方;科学告诉你,气候变化关乎收成[N];中国科学报;2018年

2 文乐乐;气候变化 野火升级[N];中国科学报;2020年

3 记者 杜尚泽 裴广江;习近平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N];人民日报;2015年

5 本报记者 李永群 裴广江 邢雪 王远;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N];人民日报;2015年

6 赵路 译;冰山“托底” 生物遭殃[N];科学时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陆琦;北极科考:中国须深度介入[N];科学时报;2011年

8 张晶星 吴班;发达国家应积极履责[N];中国化工报;2015年

9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美国候选人 克里斯·菲尔德;气候变化:从科学到解决方案[N];经济观察报;2015年

10 本报记者 潘锋;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N];科学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瀚;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对珠三角地区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2 NGARUKIYIMANA Jean Paul;卢旺达旱涝和气温的气候变化及其与疟疾活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张振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近现代气候变化及环境响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4 吴金甲;中国居民气候变化认知理论与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5 杨轩;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作物生产系统产量、水分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9年

6 秦福莹;蒙古高原植被时空格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年

7 SIDIBE Aboubacar Modibo;气候变化和污染影响下尼日尔盆地地下水水质成因、演化及开发利用[D];吉林大学;2019年

8 祁晓凡;气候变化条件下干旱内流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9 阮红燕;气候变化对广西甘蔗生产潜力影响的模拟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10 姜大川;气候变化下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佳;气候变化对我国植被影响的观测证据集成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2 张俐;从法律经济学视角论气候变化条约的退出[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3 吕健巽;阈值公共品博弈的合作演化动态分析[D];厦门大学;2018年

4 王子帅;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大国博弈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7年

5 常博;气候变化媒介信息框架对公众风险感知及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6 Grace Lisa Hewitt;苏里南的环境安全[D];厦门大学;2018年

7 Marta Katarzyna Nowak;中国的环境政策分析:2003-2017年[D];厦门大学;2018年

8 SARDOR KHAMIDOV;乌兹别克斯坦的植被变化与归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9 刘兴钰;近20年重庆气候变化及NDVI的响应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年

10 张萌;全球1.5℃和2℃温升目标下东亚-中亚地区的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065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7065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d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