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表乳糖对双歧杆菌益生功效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2 00:51
【摘要】:表乳糖(Epilactose)是一种由D-半乳糖通过β-1,4糖苷键和D-甘露糖连接而成的稀有二糖,其与乳糖和乳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表乳糖能够促进大鼠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增殖,具有较好的益生元潜力。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是(母乳喂养)健康婴儿胃肠道中最早定殖且占主导地位的益生菌,具有抑制肠道病原菌、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等诸多益生活性。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作为畜禽养殖动物肠道中的常见致病菌,可引起动物肠道疾病,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因而亟须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本文将表乳糖这一稀有二糖用于双歧杆菌的增殖和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控制等研究领域中,旨在探究表乳糖对双歧杆菌的益生功效及益生机制,深入开发了表乳糖的益生潜力,对维护肠道健康控制肠道疾病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酶法转化乳糖制备表乳糖,在本室原有的制备工艺基础上,依据表乳糖与乳糖的溶解度特性,从反应体系中析出并移除了未反应的乳糖,大大简化了实验室制备高纯度表乳糖的步骤,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足量的表乳糖样品。本文分别在以表乳糖及其同分异构体乳糖或乳果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了8种双歧杆菌,并对其增殖状况进行了评价。还将长双歧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置于以表乳糖、乳糖或乳果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进行共培养,通过菌落计数的方式测定两菌的生长状况,并且,通过牛津杯法测定了长双歧杆菌分别在表乳糖、乳糖和乳果糖培养基中的培养上清液对9种致病菌的抑菌活性,以探讨表乳糖和长双歧杆菌的联合抑菌效果。本文还分析了短双歧杆菌在表乳糖、半乳糖和甘露糖培养基中的转录组数据,以阐明表乳糖在短双歧杆菌中的代谢途径及益生机制。结果表明,使用优化后的表乳糖制备工艺,最终获得了纯度≥98%的表乳糖作为后续实验原料。8种双歧杆菌的培养结果表明,4株来源于人体肠道的长双歧杆菌、婴儿双岐杆菌、短双岐杆菌、青春双岐杆菌均可有效利用表乳糖进行增殖。在以表乳糖及其同分异构体为碳源的共培养体系中,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明显受到了长双歧杆菌的抑制,并且表乳糖在提高长双歧杆菌的存活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牛津杯法测定表明,抑菌作用与长双歧杆菌培养上清液中的抑菌物质有关。短双岐杆菌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短双歧杆菌表达了3种可水解β-1,4糖苷键的同工酶,表达了4个主要参与表乳糖转运过程的转运蛋白,推测表乳糖通过转运系统进入菌体后,可被水解成半乳糖和甘露糖为菌体提供能量,此外,表乳糖还对短双歧杆菌的乳酸、嘌呤核苷酸、氨基酸、叶酸以及肽聚糖等生物合成途径,以及代谢产物的跨膜运输过程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不仅评价了表乳糖对于增殖双歧杆菌和抑制病原菌的益生功效,还从双歧杆菌代谢途径上的基因表达角度,揭示了表乳糖体现其益生功效的内在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01.3
【图文】:

乳糖,分子结构式


乳糖(Lactose,4-O-β-D-吡喃半乳糖基-D-葡萄糖)和乳果糖(Lactulose,4-O-β-D-吡喃半乳糖基-D-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图1.1 表乳糖分子结构式Fig. 1.1 The structure of epilactose1.1.1 表乳糖的制备表乳糖最早是由 Bergman 等在 1923 年化学合成乳糖时发现的一个中间产物(Schlenk et al.,1928),因其多羟基结构使得化学合成制备表乳糖的路径较繁琐,通常需要经过 7 步反应才能完成(Haskins et al., 2002)。Tyler 等在 1967 年发现,白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albus 7)能够将纤维二糖还原端的葡萄糖 C-2 位的羟基异构化,生成葡甘露二糖(4-O-β-D-glucopyranosy-1-D-mannose)(Tyler et al., 1967),但他们并没有尝试将该酶用于制备表乳糖。直到 2008 年,Ito 等利用大肠杆菌异源表达纤维二糖差向异构酶基因,并利用该酶成功将乳糖转化为表乳糖(Ito et al., 2008),自此以后

乳糖,异构化,图谱,确定图


12图 2.1 乳糖异构化 TLC 检LC detection of isomerizatio品;2:表乳糖标品;3: 2.2 C 所示。图谱显示考标准品图谱 2.2A 及确定图 2.2 C 中峰 1 为成率为 14.93%(w/w)。

乳糖,异构化,标准品,HPLC检测


2.4.2.1 乳糖结晶将酶法制备后的反应产物浓缩至原体积的60%(v/v),置于4℃使乳糖结晶,离心去除结晶后,将剩余上清液通过HPLC检测,结果如图2.3 C所示,峰1为表乳糖,峰2为乳糖。与图2.2 C的异构化产物相比,去除结晶后,反应溶液中乳糖的相对比例下降,表乳糖的相对比例上升,表明反应溶液中的大部分乳糖得到了有效移除。通过面积归一化法分别计算去除结晶后的溶液中表乳糖及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小溪;;水分满满的夏日美味[J];宠物世界(猫迷);2017年08期

2 符金华;乳糖含量的测定[J];中国饲料;2001年16期

3 伍红,黄友鹰,陈炼红,艾敏;牦牛及犏牛奶中乳糖含量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4 王建奎,姚福宝,史文生;粪便乳糖定性试验与临床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1988年04期

5 甘玲;张耕;;荣昌猪乳中一组高分子质量蛋白质表达量与乳糖含量的关系[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年11期

6 吕牧军,赵冰熔,丁连才,董木钧,杨金海;利用乳糖含量判定常乳中是否添加初乳的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00年06期

7 阮新,李秀勇,尹大路,于俐俐;鱿鱼丝中乳糖含量的测定[J];光谱实验室;2004年05期

8 梁敏,邹东恢,田志茗;比色法测定乳粉中乳糖含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9 尤玉如,陈素珍,何光华;低乳糖乳制品中乳糖含量测定方法[J];食品与机械;1999年02期

10 刘荣昌;李英;孙凤莉;安永福;;生鲜乳乳糖含量偏高问题的分析与启示[J];中国奶牛;2014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荣昌;李英;孙凤莉;安永福;;奶牛生鲜乳乳糖含量偏高应对与启示[A];“创新技术与管理,迎接畜牧业面临新挑战”论文集[C];2013年

2 刘荣昌;李英;孙凤莉;安永福;;生鲜牛奶乳糖含量偏高问题分析与启示[A];第四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C];2013年

3 孙亚飞;赵恂;张玫;袁耀佐;杭太俊;;HPLC-CAD法测定乳糖含量及有关物质[A];中国药学会第四届药物检测质量管理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17年

4 欧阳华学;;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冬瓜中D-半乳糖[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5 冯昕椺;李军;余申;;液质联用同时测定乳产品中的乳糖和乳果糖[A];第三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7:环境与食品安全分析[C];2017年

6 陈志伟;马燕芬;魏晓兵;;热应激对新生犊牛被动免疫影响的研究[A];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第五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简钟禾;特浓奶:玩概念赚你钱[N];中国妇女报;2003年

2 周卫国;特浓奶原本是人工造[N];山西经济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唐夏;开发驴奶应做足保健文章[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4 姚雯;“特浓奶”应标清成分[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3年

5 孟梅 徐阳;特浓奶:玩概念赚你钱[N];市场报;2003年

6 本报特约记者邓隆飞;特浓奶根本不存在[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7 周卫国;特浓奶,商家的噱头?[N];江苏经济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魏晨阳;表乳糖对双歧杆菌益生功效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王宁;乳糖含量对乳清分离蛋白储藏过程老化及影响机制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NAMNANSUREN GAN-OD;马奶酒发酵工艺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兴;酶法降解乳糖及低乳糖发酵酸乳的发酵工艺技术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3年

5 权素玉;热应激对荷斯坦奶牛乳糖合成的影响及其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6 王宇;开菲尔和核桃开菲尔成分、功能及发酵参数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7 甄晓宇;酸马奶喷雾干燥工艺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8 殷文政;锡林郭勒牧区马奶酒生物活性动态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51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751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4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