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不同振动方式对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24 21:33
【摘要】:在食品生产和运输过程中,食品原材料会接触到各种食品加工器材,例如振动筛,传送带、搅拌器、发酵罐等。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和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都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以粘附在食品加工器械表面形成生物被膜。目前对于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生长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静置环境下被膜的生成过程。但是研究在振动条件下被膜的形成过程更符合食品实际生产环境,更具有参考意义。所以本研究主要模拟了不同振动培养条件,初步探究了振动对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生成量,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为食品行业不同振动加工器械的选择以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主要研究了VP和LM这两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在食品生产环境中,细菌种类多样,生物被膜可能是多种细菌混合共同形成。所以本研究首先探究了副溶血性弧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在玻璃和不锈钢表面混合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然后探究了不同振动方式对细菌生物被膜生长的影响;接着探究了振动对被膜结构特性的影响,并且从宏观到微观方面探究了振动对被膜均一性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混合生物被膜的形成本研究运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VP,LM和Mix在玻璃和不锈钢表面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单菌培养与混菌被膜量,生物总量以及被膜形成过程中的生长变异性。利用共聚焦显微镜法观察了被膜的形成过程。分析了被膜生长过程中总生物量的变化。结果发现:混合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介于VP和LM之间。被膜发育前期被膜形成能力VPMixLM,被膜发育后期被膜形成能力LMMixVP。VP,LM及其混合生物被膜生长趋势类似,都是先上升后下降。在48 h时VP和Mix生物被膜形成量达到峰值,60 h LM被膜形成量最多。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初始粘附期,发展成熟期和分散期。VP和LM粘附在玻璃和不锈钢表面,不断生长发育,逐渐覆盖材料表面,被膜结构越来越复杂,荧光强度也逐渐增强,最终形成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成熟生物被膜。随着孵育时间的增加,被膜进入分散期,被膜量开始逐渐减少,材料表面出现缝隙。在玻璃(GS)和不锈钢表面(SS)接触材料不同,细菌生物被膜形成量存在差异性,VP(GS)VP(SS);Mix(GS)Mix(SS);前36 h,LM(GS)LM(SS)。通过变异系数分析发现:在玻璃表面被膜生长变异性:MixLMVP,在不锈钢表面被膜生长变异性:VPLMMix。2.不同振动培养对生物被膜生长的影响本文应用结晶紫染色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水平旋转式振动,翘板式振动以及垂直翻转式振动条件下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结果发现:生物被膜生长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被膜生成量达到峰值时间为48-60 h;在不锈钢表面:VP,LM和Mix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总趋势为:静置水平旋转式振动翘板式振动垂直翻转式振动;玻璃表面振动培养条件下与静置培养生物被膜增长趋势相同。与静置培养相比,VP,LM和Mix生物被膜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部分时间段被膜的减少量超过了90%。振动导致被膜生长出现明显差异性。振动培养对VP被膜生长的影响小,对Mix影响大。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直接观察被膜的生长变化发现,荧光强度与被膜生长呈正相关。振动导致VP和LM粘附初期在材料表面聚集较少,被膜形成缓慢,无法覆盖整个材料表面,被膜与材料表面存在空隙。荧光强度明显弱于静置培养的生物被膜。同种振动条件下,振动转速的增加,生物被膜的形成量减少。3.不同振动培养方式对生物被膜结构的影响利用ISA分析了振动条件下被膜结构特性的变化。并进一步从宏观到微观分析了振动对VP被膜的不均一性影响。结果表明,振动对被膜的影响总趋势为生物被膜多孔性、均一性和粗糙度增加,结构熵降低。振动导致VP被膜在不同位点存在不均匀性,并且在同一材料表面存在局部不均匀性。位于中心点的生物被膜相比较于周边位点生物被膜的平均被膜厚度要高,结构相对比较致密,多孔性相对较小。振动方式不同导致培养基对材料表面生物被膜的作用力不同,被膜生长出现差异性。翘板式振动培养:位于振动轴处被膜与轴外两侧相比:被膜总生物量高,多孔性低,平均被膜厚度高。旋转式振动培养与静置培养,被膜生长比较均匀。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01.3
【图文】:

被膜,观察玻璃,混合菌株,不锈钢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Mix 在玻璃和不锈钢表面被膜发育趋势类似,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被膜不断生长发育,逐渐覆盖整个材料表面,被膜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在 48 h 形成成熟的生物被膜,60-72 h 被膜形成量和荧光强度出现减少。

振动方式,水平旋转,翘板,静置培养


26图 3-4 激光共聚焦观察不同振动方式培养下 VP,LM 和 Mix 在玻璃和不锈钢表面被膜生长过程(a 组为静置培养;b 组为水平旋转式振动;c 组为翘板式振动;d 组为垂直翻转式振动)。Figure 3-4 VP and LM biofilm production under different oscillation modes.. (a) control, (b)horizontal rotary oscillation, (c) bevel oscillation, (d) vertical rotary oscillation

示意图,观测点,被膜,振动轴


被膜激光共聚焦观测点示意图ser confocal observation point o representing vertical inverted v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钰皎;胡炜东;黄海英;赵雪平;孙子羽;满都拉;陈忠军;;培养条件对食源性混合病原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年23期

2 高翔;邢小勇;伏小平;温峰琴;薛慧文;魏彦明;包世俊;;牛支原体生物被膜形成优势菌株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优化[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8年08期

3 林学海;占东升;储小军;龚金炎;袁海娜;尤玉如;肖功年;;复原乳中耐热菌生物被膜播散规律[J];中国食品学报;2018年11期

4 刘懿萱;叶春林;;氨基丁酸联合卡泊芬净抗白色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协同作用研究[J];西北药学杂志;2015年01期

5 薛婷;吴利先;;导尿管相关粪肠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探讨[J];山东医药;2013年04期

6 张辉;崔焕忠;郑鑫;;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杂志;2013年08期

7 王玎;李兴禄;;生物被膜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其防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8 何平,李乃静,李胜岐;生物被膜大肠杆菌β内酰胺酶活性的检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年09期

9 叶枫,陈顺存,钟淑卿;呼吸道的生物被膜病[J];实用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10 宁建刚;高翔;肖敏;冯娜;温峰琴;包世俊;邢小勇;胡永浩;;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生物被膜态和常规培养比较蛋白组学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金龙;;海洋生物被膜形成及其在贝类附着过程调控机制[A];第二届现代化海洋牧场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2 祁克宗;吕小龙;尹磊;;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及其相关调控基因研究[A];中国兽医病理学2017年学术研讨会暨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7年

3 卢中秋;赵光举;;呼吸道细菌生物被膜感染研究进展[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卜倩倩;伍勇;;粪肠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动态观察及早期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赵善良;;生物被膜与生物被膜病——呼吸系统致病细菌耐药的又一个问题[A];结核与肺部疾病论文集[C];2006年

6 陈萍;刘海泉;潘迎捷;赵勇;;培养条件对混合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7 徐子恒;王宏军;栾祖香;王培;周铁忠;蒋红;;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及其相关调控基因研究[A];中国兽医病理学2017年学术研讨会暨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7年

8 邓小玲;曾明华;阮祥春;;临床分离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成膜性与耐药相关性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9年

9 袁中伟;张天翼;李超;何泾正;尹立子;;百里香酚联合万古霉素对小鼠腹腔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早期生物被膜的体内作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9年

10 杨金龙;梁箫;丁德文;;生物被膜在底栖生境中贝类附着调控研究[A];第三届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北京朝阳医院 张洪玉教授;生物被膜病在作怪[N];健康报;2000年

2 张洪玉;生物被膜病与慢性肺部感染[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3 记者 董敬民;北京局科研工作再传捷报[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覃泽文;厌氧微生物菌发电量增加8倍[N];中国能源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惠忠;恶臭假单胞菌KT2440中(p)ppGpp对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作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2 商飞;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3 周永辉;基于IGPD靶标探讨头孢喹肟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4 金泽宇;金黄色萄萄球菌ArlR-MgrA调控级联对Rbf及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5 马荣华;金黄色葡萄球菌AI-2/SaaR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刘聪;腐败希瓦氏菌生物被膜形成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7 胡丹丹;紫檀

本文编号:27694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7694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6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