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2000-2017年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响应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28 11:05
【摘要】:植被在全球变化研究中起着敏感指示器的作用,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到植被的生长动态和分布。黄河源区作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其植被覆盖度分布状况、变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对维护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7年MODIS NDVI数据、气候数据、DEM数据、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空间插值、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法,探讨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主要结论如下:(1)黄河源区近18年植被FVC年际变化波动较大,范围介于0.49~0.56之间,增长速率为0.50%/(10a),整体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分布格局。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东部,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曲麻莱、玛多以及兴海北部地区。各季节植被FVC年际变化范围和波动速率有所差异,夏季植被FVC变化速率最大为0.82%/(10a)。此外,黄河源区年均和不同季节植被FVC以高程4000m为分界点,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均表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2)黄河源区年均植被FVC呈退化趋势的区域(占比26.65%)分布在曲麻莱、玛多、达日和玛曲县等地区,改善趋势的面积占比为28.92%,主要集中在北部龙羊峡水库周围,呈改善区域的植被类型有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等。各季节植被FVC与全年植被FVC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各季节中植被FVC呈退化趋势、基本不变和改善趋势所占面积最大分别是秋季、生长季和夏季。黄河源区全年及各季节植被FVC相对变化率介于-0.32~0.32之间,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性。(3)黄河源区植被FVC对气候因子具有显著的滞后效应。春季植被FVC与同期平均气温和累积降水量的相关性达到最大;夏季植被FVC对气温和降水的滞后时间均为一个月;秋季和生长季植被FVC均对同一时期的气温响应迅速,对降水表现为滞后一个月。(4)植被FVC与气温呈正相关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泽库、河南、玛曲、久治、阿坝以及玛多县北部等地。植被FVC与降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南、兴海、同德、玛多和阿坝县中部等地。黄河源区年均及各季节植被FVC与气温、降水的复相关显著性水平表现出差异性,春季和秋季植被FVC呈极显著相关的像元分布较分散,夏季和生长季植被FVC呈极显著相关的区域集中在兴海县和贵南县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年及各季节植被FVC与气温的相关性均由负相关变为正相关,与降水的偏相关系数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5)在0.05显著性检验下,植被FVC受气候因子驱动面积占比为10.22%,其中气温为主驱动、降水为主驱动分别占3.18%和4.53%,气温、降水强驱动作用的地区面积占比约1.26%,气温降水弱驱动的地区仅占1.25%。各季节植被FVC受气候因子影响的区域从大到小分别为生长季、夏季、春季和秋季。黄河源区植被FVC整体上表现为非气候(气温和降水)因子驱动。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48.112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黄河源区,气象站


2.1 研究区概况2.1.1 地理位置黄河源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 32°12′~36°36′ N、95°54′~103°24′ E 之间(蓝永超 等,2013),主要包括青海、四川和甘肃三省的 16 个县级行政单元,分别为青海省共和、兴海、贵南、同德、曲麻莱、玛多、玛沁、甘德、久治、达日、泽库、河南蒙古自治县,甘肃省玛曲县,四川省红原县、阿坝县和若尔盖县,总面积为 13.2×104km2(图 2-1)。区内河流、湖泊发育,以西部扎陵湖、鄂陵湖两大高山淡水湖泊及北部龙羊峡水库最为著名(马守存 等,2018)。源区主要两条支流是位于吉迈、玛曲段流域的黑河、白河,其水量相对较大。东南部分布着我国著名的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地分布区之一(徐晓桃,2008)。

结果对比,植被,植被覆盖度


用较高空间分辨率(30 m)的 Landsat TM 数据植被DIS NDVI 数据的估算结果。由于两种数据的空间分理,近似认为 TM 每个栅格的反射率贡献率是相同像元值为其所对应的所有 TM 像元值的均值。选取 8 月影像数据以及典型地物作为采样点(34 个),采进行精度衡量。RMSE = / n 数据估算的植被覆盖度, 为 MODIS 数据估算的MSE 的值越小表明精度越高。数据估算的植被覆盖度相关系数为0.9(1图2-2),RMODIS NDVI 植被覆盖度估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莺;李耀辉;孙旭映;;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5年04期

2 马守存;保广裕;郭广;杨莲;代青措;郑玲;;1982—2013年黄河源区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干旱气象;2018年02期

3 韩东;马琛林;格拉海;;黄河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年04期

4 谢昌卫,丁永建,刘时银;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J];生态环境;2004年04期

5 王光谦,邵学军;黄河源区水与生态问题分析[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0年03期

6 余琅宏;;近53年黄河源区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青海气象;2015年04期

7 徐丽华;李梅;谢德体;;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研究进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年01期

8 严应存;李凤霞;颜亮东;肖建设;;长江、黄河源区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规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04期

9 ;黄河源区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J];科学大观园;2002年03期

10 张荣刚;靳莉君;芦璐;刘静;;2017年秋季黄河源区连阴雨成因分析[J];人民黄河;201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玉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2 马守存;保广裕;郭广;刘玮;代青措;郑玲;;1982-2013年黄河源区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1 卫星气象与生态遥感[C];2018年

3 王根绪;丁永建;王建;刘时银;;近15年来长江黄河源区的土地覆被变化与演变格局分析[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牛玉国;张学成;;黄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变化及其成因初析[A];水问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研究与进展——第二届全国水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顾明林;魏巧莲;;黄河源区水文信息化建设措施探讨[A];2018(第六届)中国水利信息化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8年

6 程捷;张绪教;田明中;唐德翔;岳建伟;于文洋;占车生;;黄河源区的地质及生态环境特征[A];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李凤霞;常国刚;肖建设;周秉荣;伏洋;;黄河源区湿地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李丹颖;刘昌明;牛存稳;;黄河源区PUBs问题研究[A];水问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研究与进展——第二届全国水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马玉寿;施建军;董全民;王彦龙;文金花;杨时海;;黄河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群落结构特征研究[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段小兰;苏凤阁;郝振纯;张磊磊;童凯;;BCSD降尺度方法在分析黄河源区未来气候变化中的应用[A];水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九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蔺生睿;关于“黄河源区概述”的讨论[N];黄河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赖敏;长江黄河源区生态恶化之“殇”[N];中国气象报;2009年

3 记者 王圣志 顾玲 林嵬 訾红旗;黄河:断流会越来越频繁[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4 朱艳莹;黄河源区土地三成以上退化[N];中国矿业报;2005年

5 章轲;黄河源区:在暖风中干裂[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6 罗绍宏 吴安家;黄河源区断流成因初步查明[N];青海日报;2002年

7 记者 禹伟良、马应珊;黄河源区缘何断流?[N];人民日报;2002年

8 通讯员 何萍 刘中策;黄河源区生态在逐年恢复[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采访人 科学时报记者 王进东 本报记者 王德民;黄河源区冻土缘何退化[N];中国气象报;2010年

10 韩玉峰;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亟需立法保护[N];黄河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宁云;黄河源区沼泽湿地宏观生态变化与气候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8年

2 程慧艳;黄河源区高寒草甸草地覆被变化的水文过程与生态功能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孙步功;黄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CO_2、CH_4通量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红;近17年长江黄河源区ET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响应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2 杨瑞瑞;2000-2017年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响应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3 苏元戎;黄河源区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下河流水化学和溶解碳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9年

4 刘昭燕;黄河源区河流碳时空分布及土地覆盖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9年

5 张磊;近32年黄河源区土地利用和植被指数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7年

6 李想;黄河源弯曲河流形态特征及牛轭湖演变规律[D];长沙理工大学;2018年

7 田明扬;黄河源区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下河流二氧化碳逸出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8年

8 徐浩;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地区沙漠化的影响与风险评价[D];兰州大学;2017年

9 张建锋;黄河源区水文气象要素的周期规律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王欢;近60年黄河源区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727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7727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2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