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杆状病毒AcMNPV口服感染因子P74的剪切位点鉴定

发布时间:2020-07-29 10:09
【摘要】:杆状病毒是一类具有囊膜的双链环状DNA病毒,在其生活史中,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病毒粒子:出芽型病毒粒子(budded virus,BV)和包埋型病毒粒子(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ODV负责病毒对中肠初始的口服感染,而BV则介导虫体其他组织之间的系统感染。在ODV囊膜表面分布着至少10个与口服感染相关的蛋白,被称为口服感染因子(per os infectivity factors,PIFs)。P74作为首个被报导的口服感染因子,也被称为PIF0,它在ODV感染中肠的过程中经历两次顺序剪切:第一次剪切发生于ODV从多角体(occlusion body,OB)碱解释放的过程中;第二次剪切发生于ODV感染中肠上皮细胞的过程中。目前,对于P74第一次剪切的具体位点及其对口服感染的影响尚不明确。本论文对ODV囊膜蛋白P74的剪切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同时还探究了ODV囊膜表面口服感染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为深入揭示杆状病毒口服感染的机制奠定了基础。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包括杆状病毒的生活史及口服感染的详细过程。同时对口服感染因子,特别是P74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第二章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P74蛋白的剪切进行了研究。使用感染细胞样品和虫体来源的ODV样品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P74在细胞中不发生剪切,而在ODV样品中发生剪切。随后使用特异性抑制胰酶活性的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soybean trypsin inhibitor,SBTI)进行OB碱解的时相实验,发现SBTI加入时间越晚,P74剪切后的蛋白量越多,由此我们认为P74第一次剪切的可能是由胰蛋白酶或是类胰蛋白酶介导的。随后,根据剪切条带的大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了四个保守的精氨酸位点可能为剪切位点,并通过Bac-to-Bac系统构建了缺失p74,回复p74及七种预测剪切位点单、多点组合突变的重组病毒。我们对重组病毒进行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发现p74缺失及点突变不影响OB的外部形态及内部ODV的包埋。我们将重组病毒的ODV纯化后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点突变R325Q/R334Q能够部分抑制P74剪切,四点突变R319Q/R323Q/R325Q/R334Q能够完全抑制P74的剪切,而其他的突变体不能,表明P74发生第一次剪切的位点是第319、323、325和334位的精氨酸。第三章对AcMNPV ODV囊膜表面10个口服感染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究。该实验通过酵母双杂交的方法双向验证各个PIF之间的相互作用,除去PIF5和VP91存在自激活现象无法研究外,共发现了8对双向互作的蛋白,分别是:P74-PIF4、PIF1-PIF2、PIF1-PIF3、PIF1-PIF4、PIF2-PIF3、PIF2-PIF4、PIF3-PIF4、PIF4-Ac110。该实验提示PIFs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相互作用,支持了PIF以复合物形式发挥功能这一发现,并为探究各个PIF蛋白在PIF复合物中可能的排布方式提供了重要数据。第四章为总结和展望,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39.4
【图文】:

生活史,杆状病毒,囊膜,膜融合


图 1.1 杆状病毒的生活史 (Rohrmann, 2013)e 1.1Baculovirus lifecycle.Baculovirus canbeabsorbed bylarvae taking virus moved to the midgut, ODVs were released from OBs to infect mido start oral infection (A). BVs were produced in infected cells and then rely cells, which was called systemic infection (B). Apart from BVs, oted cells nucleus can be wrapped into ODVs and then assembled with otheIn the end, host cells lysed and OBs were released to start next romann, 2013).病毒结构 ODV 在结构上具有相似的核衣壳组分 (Slack andArif, 200囊膜上 (Hou et al., 2013)。首先在来源上,BV 的囊膜来源 ODV 的囊膜来源于感染细胞的核内膜 (BraunagelandSum膜组分上二者也有很大差异,其中膜融合蛋白尤为明显 (毒入侵和膜融合为单个蛋白——GP64 或 F 蛋白,GP64 属于

杆状病毒,生物杀虫剂,组织嗜性,病毒样颗粒


图 1.2 HearNPV BV 与 ODV 的蛋白组成和定位模式图 (Hou et al., 2013)igure1.2ProteinscompositionsandlocalizationsofHearNPVBVandODV(Houetal.,20.1.3 杆状病毒的应用因为杆状病毒ODV与BV的组织嗜性不同,因此在应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DV 介导口服感染,因此可作为生物杀虫剂,同时杆状病毒特异性地感染节物 (Thiem,2009),其安全性得到极大的保障,目前以 ODV 为基础研发的生虫剂得到国内外的认可 (Yang et al., 2017 , Sun, 2015 , Inceoglu et al., 2001)。杆状病毒的 BV 可作为基因表达载体,在感染的细胞内大量表达外源蛋Keiletal.,2009,Miller,1989)。1993 年自“bacmid”系统开发以来 (Luckowet993),BV 作为外源蛋白表达的系统一直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目前已被广泛,同时像病毒样颗粒 (virus-like particles, VLP) 及其他很多类疫苗也是由杆毒表达系统生产 (Contreras-Gomez et al., 2014 , Lin et al., 2014)。此外,杆状病毒可通过转导的方法高效进入到包括人在内多种动物细胞

模式图,复合物,模式图


图 1.3 PIF 复合物模式图 (Wang et al., 2019)re 1.3 Model of PIF complex formation (Wang et al.,主细胞可能是通过 ODV 囊膜和中肠细胞质每个 PIF 在口服感染过程行使的功能尚不明05),P74、PIF1、PIF2 在 ODV 吸附宿主细胞et al., 2014) 借用 EGFP 标记的 ODVs 发现缺。迄今为止,ODV 膜融合蛋白及受体结合蛋间相互作用白互作的手段通过形成复合物的形式来介导口服感染,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泉琳;;杆状病毒,“僵尸操控大师”[J];科学新闻;2014年24期

2 刘高强;余晓丹;;昆虫杆状病毒分子生物学及其应用研究的新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9期

3 刘强,丁翠;杆状病毒部分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2001年02期

4 郭锡杰,吴友良;昆虫杆状病毒在生物技术研究中的应用[J];常熟高专学报;2001年04期

5 陆承平;注意杆状病毒科分类的变化[J];中国病毒学;2001年04期

6 辛华;;利用杆状病毒以虫治虫[J];国际科技交流;1987年09期

7 曾莉;;一种可溶性CD4蛋白质选择性抑制HIV复制与合胞体的形成[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88年05期

8 邢祖培,扈利华,宫云秀;昆虫杆状病毒对哺乳动物的实验感染[J];华北农学报;1988年01期

9 胡裕文,智刚;杆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1988年02期

10 邱并生,裴美云,逯好英,马贤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在杆状病毒载体与昆虫细胞体系中的高效表达[J];科学通报;198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林柏;陈海雷;郜金荣;朱应;梁东瑞;;昆虫杆状病毒与哺乳动物的相互作用[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2 庞义;;昆虫杆状病毒基因工程[A];杀虫微生物[C];1992年

3 蔡艳清;许东林;周国辉;李华平;;广东首次发现甘蔗杆状病毒[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徐正银;周龙武;唐瑶;吕榜丽;秦碧霞;温荣辉;陈保善;;广西甘蔗杆状病毒的检测与分布调查[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5 全滟平;潘慧慧;毕臻乐;于威;;家蚕杆状病毒bm64基因的功能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14年学术交流大会暨浙江省第十一届学会会员代表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4年

6 万永继;;杆状病毒在组织细胞内的感染传输机制及垂直传播途径的分析[A];中国蚕学会商品性小蚕饲养规程和蚕病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谈莹;姜凌;王曼丽;尹飞飞;邓菲;刘买利;胡志红;王华林;;杆状病毒囊膜蛋白融合肽的NMR结构和功能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杜恩岐;闫锋;卢楠;齐义鹏;;杆状病毒新调控基因p13的结构功能及杀虫潜力研究[A];第十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全国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研究与产业化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姜静颖;王斌;宋良国;;一种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电镜观察[A];第九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Ⅰ)[C];1996年

10 段宇;周红文;李倩;汪承亚;赵红;覃又文;刘超;陈家伟;;利用杆状病毒载体在家蚕幼虫中高效表达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hIGF-1)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王雪飞;TPO基因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N];健康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秦;昆虫杆状病毒经口感染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及P74与宿主中肠互作蛋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2 姚伦广;囊膜蛋白P74在杆状病毒侵染宿主的初级感染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梁昌镛;杆状病毒与哺乳动物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5年

4 周文科;杆状病毒新型表达系统及P74基因功能和杀虫剂800亩田间释放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陈寅;杆状病毒基因组扫描技术筛选病毒因子和顺式元件及其表达系统的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6 林旭瑷;杆状病毒泛素、多角体基因启动子分析及表达系统的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7 储文明;两种与生育功能有关的蛋白基因BSD-84及BED-20在人染色体上的定位及其在杆状病毒-昆虫体系中的表达[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3年

8 董春升;杆状病毒p10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6年

9 宋建华;杆状病毒介导的基因表达及p35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6年

10 姚相杰;杆状病毒介导的丙肝病毒可感染体外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诚;杆状病毒口服感染因子PIF5功能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19年

2 张楠;杆状病毒AcMNPV口服感染因子P74的剪切位点鉴定[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019年

3 苏霞;杆状病毒AcMNPV ac51、ac73、ac75基因的功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4 魏思琪;寨卡病毒NS5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NS1蛋白在杆状病毒中的表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5 许书美;AcMNPV-BmK IT对杆状病毒Ac109与Ac30蛋白的调控研究[D];山西大学;2018年

6 宋姗姗;构建表达IBDV主要保护性抗原的杆状病毒及其免疫效果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7 苏沛豪;犬λ-干扰素在昆虫杆状病毒中的表达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8 刘龙;RBSDV P7-2基因重组AcMNPV及其生物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9 庞俊星;杆状病毒F蛋白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6年

10 毛海涛;基于杆状病毒F蛋白的真核表面展示系统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73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773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6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