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棘豆抗逆转录因子OoABF2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鉴定
【学位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Q943.2;S812.6
【部分图文】: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路可简单概括为 PYR/PYL/RCARs→PP2C→SnRKs→AREB/AB。水分胁迫下 AREB/ABF 作为核心组分参与的 ABA 依赖性途径 PP2Cs 与 SnRKs 结合使其去磷酸化,SnRKs 激酶失活,最终 A断;受胁迫时,植物体内 ABA 含量上升,能够与受体结合成复合2Cs 对 SnRKs 的抑制作用,从而激活 SnRKs 激酶。SnRKs 以磷酸游 AREB/ABF,进而激活 ABA 信号途径,诱导相关靶基因表达[
分析豆总 RNA 样品质量检测RNzol 法,按照方法 2.2.3 的方法提取黄花棘豆总 RNA,利用 Nan结果显示,OD260/280值分布在 1.8-2.1 区间,OD260/230在 2 以上,/μl(如表 2.5),以上结果均说明植物总 RNA 浓度和纯度较高。琼显示,28S 条带亮度最高,5S 条带亮度极弱(如图 2.1),这些结果 RNA 没有降解和污染,纯度高,完整性好,完全可用于后续实验表 2.5 黄花棘豆总 RNA 检测数据Tab.2.5 Total RNA data of the O. ochrocephala 浓度(ng/μl) OD260/280OD260/21114.41 2.08 2.01902.50 2.05 2.07631.69 1.86 2.16
西北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Fig.2.1 Figure of O. ochrocephala total RNA agarose electrophoresis附注:M: DL2000(bp);样品 1、2、3 为所提取 RNA 的 3 个生物学平行重复3.2 蛋白间相互作用预测分析利用在线软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 OoABF2 转录因子与 OoSnRK2s 蛋是否存在相互作用,预测结果显示,黄花棘豆 OoSnRK2s 与拟南芥气孔开放因子ST1(AtSnRK2.6)有较高的一致性,黄花棘豆 OoABF2 与拟南芥 ABF2 蛋白也有高的一致性,而 OST1 与 ABF2 已被证实存在相互作用(如图 2.2),这为研究黄花豆目标蛋白的互作关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玉俊;;黄花棘豆中的4个皂甙[J];中草药;1993年09期
2 霍彩林;误食黄花棘豆引起中毒2例报告[J];青海医药杂志;1998年12期
3 马占鸿,赵桢梅,任青峰;黄花棘豆(毒草)的两种新病害[J];宁夏农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4 张守信,曹光荣,李绍军,王新来,蒲万雄;黄花棘豆提取物对小白鼠肉瘤的抑制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1991年02期
5 马占鸿,田乃祥,赵桢梅;毒草黄花棘豆上新发现的两种病害[J];植物保护;1991年03期
6 马骏生;杜玉宁;陈义中;杨瑞全;贾富琴;汪洋;;黄花棘豆化学防除技术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1991年06期
7 陈义忠;杨发林;;黄花棘豆的防除和利用[J];草与畜杂志;1993年03期
8 陶定章,李仲珊;宁夏南华山马场家畜黄花棘豆中毒的调查[J];中国兽医科技;1986年04期
9 曹光荣,李绍君,段得贤,刘乃利,马双民,党军海,周志明,陈义忠,王定国,黑正祥,史长君;黄花棘豆有毒成分的分析[J];中国兽医科技;1988年03期
10 孙荣奇,贾忠建,朱子清;小花棘豆的化学成分[J];科学通报;198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杨震发;沈慧敏;杨顺义;;黄花棘豆活性物质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A];中国第六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沈慧敏;邓建梅;董强;杨顺义;;甘肃天然草地有毒植物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化感作用研究[A];中国第四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杨友锋;冯世兰;傅艳萍;尉亚辉;;黄花棘豆OoLEA3蛋白的分析与鉴定[A];陕西省毒理学会防控毒物危害与优化生态环境研讨会论文集[C];2019年
4 沈慧敏;;天然草地有毒植物黄花棘豆化感作用机理研究[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管慧锐;刘新;尉亚辉;;黄花棘豆Alternaria Sect.Undifilum菌株对拟南芥的促生机制[A];陕西省毒理学会防控毒物危害与优化生态环境研讨会论文集[C];2019年
6 杨友锋;牛斐;傅艳萍;尉亚辉;;黄花棘豆OoABF2与OoSnRK2s蛋白互作研究[A];陕西省毒理学会防控毒物危害与优化生态环境研讨会论文集[C];2019年
7 ;附录一:段得贤教授培养的研究生一览表[A];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十集)[C];2012年
8 庄卉卉;尉亚辉;;黄花棘豆逆境转录组建立及分析[A];陕西省毒理学会2014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9 尉亚辉;赵宝玉;达能太;武菊英;魏朔南;何玮;庄卉卉;郭丽珠;;草原主要毒害草研究策略与进展[A];2015中国草原论坛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周学明;铸就精品闯市场[N];张掖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庄卉卉;黄花棘豆响应非生物胁迫转录组分析及干旱胁迫信号通路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2 徐琳;祁连山箭叶锦鸡儿及黄花棘豆根瘤内生细菌多样性与系统发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3 孙小妹;N、P添加引起亚高寒草甸群落物种多样性丧失的机制[D];兰州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斐;黄花棘豆抗逆转录因子OoABF2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鉴定[D];西北大学;2019年
2 冯世兰;黄花棘豆LEA3蛋白的鉴定及功能验证[D];西北大学;2018年
3 郭琳微;黄花棘豆的遗传结构及苦马豆素和内生菌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7年
4 管慧锐;黄花棘豆抗逆转录因子OoNAC72的克隆及功能初步分析[D];西北大学;2017年
5 韩梦莎;一株祁连山黄花棘豆内生芽孢杆菌新种的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马兰波;黄花棘豆苦马豆素与其内生真菌关系的研究[D];青海大学;2014年
7 孙英;放牧对高寒草甸4种优势植物光响应和荧光特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8 汤涛;黄花棘豆锈病及可利用性研究[D];青海大学;2007年
9 邓建梅;天祝天然草地主要有毒植物资源调查及黄花棘豆化感作用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10 樊鹏辉;黄花棘豆的种子休眠破除及化感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29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829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