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DNA拓扑异构酶Ⅰ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致病性的调节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2 20:03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有氧杆菌,它能够导致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产生急慢性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主要通过毒力因子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产生疾病。这些毒力因子其中就包括一种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吩嗪化合物—绿脓菌素。实验室前期的研究筛选到一株高产绿脓菌素的转座突变体,并通过基因敲除的方法获得了包含有不完整基因的一次重组体(topA-RM),并证明该topA基因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的生存是必需的。本研究对该菌株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探究topA基因与绿脓菌素产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在基因转录水平以及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氯仿萃取法检测了topA-RM中吩嗪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topA-RM中吩嗪相关基因的表达被激活,绿脓菌素的产量比野生型明显提高。为了探索topA-RM中绿脓菌素升高的机理,本研究检测了与吩嗪生成呈正相关关系的群体感应系统(QS)信号分子,结果表明QS系统并没有参与促进topA-RM中绿脓菌素产量的提高。本研究通过检测与DNA修复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topA的缺失引起了DNA损伤,需要细菌通过SOS反应即应急反应启动DNA修复过程来保证DNA的正常复制。DNA受损过程会引起PrtR调节蛋白的自裂解,使受prtR控制的转录调节子prtN和ptrB去抑制。本研究发现prtN和ptrB的基因表达均被上调,同时两者分别正调节了细菌素pyocin和负调节了Ⅲ型分泌系统。此外,本研究检测了能够引起SOS反应的活性氧(ROS)的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topA的损伤确实导致了ROS的产生。为了探究topA-RM中绿脓菌素的增加是否是由于PrtR的改变。本研究检测了双突变体ΔprtN-topA-RM和ΔptrB-topA-RM的绿脓菌素产量,发现前者的绿脓菌素产量明显降低,而后者没有变化。在ΔprtN-topA-RM中互补prtN绿脓菌素能恢复到topA-RM的水平,说明prtN与topA-RM中绿脓菌素的产生有关。通过在野生型PAO1中过表达prtN,并检测其绿脓菌素产量,表明该调节关系只存在于topA受损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研究topA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方面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与超螺旋相关的基因表达情况,发现topA-RM中负超螺旋增加。此外,本研究还对topA-RM的运动能力、胞外多糖产量、粘附、生物被膜产量和抗生素抗性进行了研究。发现topA-RM丛动能力减弱、胞外多糖产量升高、粘附能力增加以及对链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和利福平的敏感性增加。综上所述,基因topA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和耐药药性都存在紧密的联系。
【学位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Q78
【部分图文】:

吩嗪,微生物研究,生物机制,研究领域


图 1 吩嗪衍生物种类同研究领域的微生物研究者一直致力于阐明吩嗪合成的生物机制。吩嗪产业上重要的根植类铜绿假单胞菌的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农作菌的感染[5, 6]。在临床上,吩嗪的产生对铜绿假单胞菌造成的急慢性感染的[7-9]。因此,吩嗪合成的机制在不同的铜绿假单胞菌中都有所研究。尽铜绿假单胞菌中调节机制之间的关系不同,但是通用机制和总体的调节层调节吩嗪的机制主要包括:双组份系统、群体感应系统(QS)、非编码的sRNAs)和环境因素。

吩嗪,调节网络,铜绿假单胞菌


图 1 吩嗪衍生物种类领域的微生物研究者一直致力于阐明吩嗪合成的生物机制。要的根植类铜绿假单胞菌的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染[5, 6]。在临床上,吩嗪的产生对铜绿假单胞菌造成的急慢。因此,吩嗪合成的机制在不同的铜绿假单胞菌中都有所研单胞菌中调节机制之间的关系不同,但是通用机制和总体的嗪的机制主要包括:双组份系统、群体感应系统(QS)、非s)和环境因素。

吩嗪,群体感应,小RNA


第一章 绪论由一个膜效应蛋白和一个细胞质调节蛋白组成的。和影响活性的环境因素都可以改变效应蛋白的磷酸激活效应调节蛋白[12]。单胞菌中,GacS/GacA 对于吩嗪的合成是必需的,性的双组份系统[13]。在产生吩嗪的菌种中,它在环素和分子间的调节机制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感器激酶 RetS 和 LadS。GacS 和 RetS 相互作用抑制相互作用加强了 GacS 向 GacA 转化[16]。尽管 Gac表达,但它调节了 sRNAs 和 QS 依赖的调节机制的子或者转录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其云;余志平;;4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J];水电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2 毛剑锋;王伟;徐伟珍;李彩霞;;铜绿假单胞菌耐消毒剂-磺胺基因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研究[J];浙江检验医学;2007年01期

3 唐凤强;孟红;张力;张秋红;赵锐;;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水电医学;2008年06期

4 郑计梅;;铜绿假单胞菌在水体的生长特性研究及其在不同温度下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J];广东化工;2018年22期

5 林丽容;;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年35期

6 吴广江;薛文英;马颖欣;陈亮;肖敏;;某院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分析及院感防控[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年05期

7 毛磊;王炜;苏建荣;;北京市某医院354株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J];检验医学;2019年06期

8 沈先军;张凤娇;常桂玲;曹琳;;铜绿假单胞菌致一起“假暴发、真聚集”疫情的调查报告[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7年06期

9 王静;陈葳;曾晓艳;张祎;雷金娥;;不同标本来源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耐药表型的差异性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7年03期

10 谢志碰;叶招兴;;815例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药敏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永伟;EMMPRIN对宿主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抵抗力的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7年

2 王国旗;负压创面疗法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创面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8年

3 杨帅;铜绿假单胞菌粘附表型及其差异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4 王可;铜绿假单胞菌在持续感染中的基因型特征及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演化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5 刘伟明;整合素αvβ6在铜绿假单胞菌LPS诱导BEAS-2B细胞EMT中的作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6 魏殿军;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7 赵燕;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程仕虎;氨基糖苷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9 衣美英;外科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吴迪;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清清;DNA拓扑异构酶Ⅰ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致病性的调节机制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2 张晓宁;铜绿假单胞菌中六型与二型分泌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3 张超;谷胱甘肽对铜绿假单胞菌三型分泌系统的调控机制[D];西北大学;2019年

4 黄林杰;参与秀丽隐杆线虫对铜绿假单胞菌PA14逃避的新基因筛选和功能鉴定[D];云南大学;2018年

5 熊莉;南昌市某呼吸专科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昌大学;2019年

6 缪柯淳;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251例临床分析[D];苏州大学;2018年

7 杨倩;亚甲蓝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杀伤作用[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8 翟贯星;靶向铜绿假单胞菌PcrV与Alginate的scFv-Fc抗体分子制备及体外活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9 孙倩楠;新疆地区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毒力基因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9年

10 卿草;单纯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及两者共同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征比较[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520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8520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a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