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中国典型生态环境下钙皮菌科系统发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1 15:04
  黏菌(myxogastrea)是原生动物界中的特殊类群,生活史中有部分阶段为原生动物特征,部分阶段表现出真菌的特征。黏菌大部分喜潮湿阴凉,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常见的生长基质类型为腐木、枯枝、落叶等。钙皮菌科Didymiaceae隶属于绒泡菌目Physarales,绒泡菌目是黏菌纲中最大的一个目,包含41%的黏菌物种。目前世界已报道钙皮菌科黏菌7属208种,而我国记载钙皮菌科黏菌6属81种,仅占世界报道的38.94%。钙皮菌科有大量种我国还未曾报道,还需继续进行大量资源采集工作。本研究结合形态学鉴定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钙皮菌科黏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西藏林芝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共采集黏菌标本1546份,其中钙皮菌科黏菌标本385份。形态学鉴定获得钙皮菌科黏菌5属36种,其中3个为中国钙皮菌属新记录种隐微钙皮菌Didymium inconspicuum Nann.-Bremek.&D.W.、离壳钙皮菌Didymium karstensii Nann.-Bremek.和大疣孢钙皮菌Didymium rugulosporum Kowalsk...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黏菌形态分类研究概况
    1.2 钙皮菌科黏菌的个体发育研究
    1.3 基物湿室培养
    1.4 黏菌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
第二章 钙皮菌科分类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3 钙皮菌科分类学研究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钙皮菌科黏菌的分布概况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各省钙皮菌科黏菌的属种记录情况
    3.4 不同气候带类型钙皮菌科黏菌属种记录情况
    3.5 小结
第四章 钙皮菌科分子系统学研究
    4.1 研究材料
    4.2 研究方法
    4.3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4.4 总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黏菌初报[J]. 高扬,闫淑珍,王高伟,何刚,陈双林.  菌物研究. 2018(03)
[2]华东苏、浙、皖三省的黏菌物种[J]. 王高伟,闫淑珍,徐美琴,戴群,姚慧琴,刘歧莎,陈双林.  菌物学报. 2017(04)
[3]中国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黏菌(英文)[J]. 闫淑珍,郭明权,宋天鹏,魏滨,陈双林.  菌物研究. 2015(02)
[4]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黏菌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J]. 魏滨,闫淑珍,陈双林.  广西植物. 2016(02)
[5]黄连山自然保护区黏菌的物种多样性[J]. 宋天鹏,陈双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04)
[6]肌动蛋白基因和β-微管蛋白基因用于真黏菌系统发育的可行性研究[J]. 方玲,刘歧莎,李倩,闫淑珍,李玉,陈双林.  菌物学报. 2013(06)
[7]基于核糖体基因的鳞钙皮菌种内分子关系分析[J]. 李姝,王琦,李玉.  菌物学报. 2013(04)
[8]内蒙古樟子松林黏菌资源报道[J]. 朱鹤,李姝,宋晓霞,赵雨霁,王琦,李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3(01)
[9]辽宁省黏菌初步研究[J]. 李明,李玉.  菌物研究. 2011(02)
[10]中国西藏黏菌记录(英文)[J]. 陈双林,闫淑珍,李玉.  菌物学报. 2010(06)

博士论文
[1]树皮栖生黏菌物种多样性和黏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D]. 刘歧莎.南京师范大学 2015
[2]基于生活习性、形态建成和分子特征研究黏菌四目代表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D]. 宋晓霞.吉林农业大学 2013
[3]中国北方代表地区黏菌主要类群的个体发育及化学成分研究[D]. 朱鹤.吉林农业大学 2012
[4]黏菌主要类群营养体阶段发育特点及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D]. 陈小姝.吉林农业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黏菌的培养和个体发育的研究[D]. 陶伟.南京师范大学 2015
[2]黏菌代表种的个体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及系统发育关系研究[D]. 李姝.吉林农业大学 2012
[3]主要黏菌个体发育、分子系统学及化学成分研究[D]. 刘朴.吉林农业大学 2007
[4]绒泡菌科Physaraceae和团毛菌目Trichiales部分黏菌分子系统学研究[D]. 张亚波.吉林农业大学 2006
[5]粘菌的基物培养研究[D]. 李新宇.吉林农业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81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181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a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