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的赏析(2)
二是重举例、轻案例。举例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恰当的举例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很多教师都擅长举例教学,在讲课时一般能信手拈来。但是,不能将举例教学等同于案例教学,两者在教学素材的选取、教学中的地位、教学目的、教学流程上均有较大的差异。举例只是教学中的辅助手段,它从属于讲授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所讲的原理,不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例子的选取比较随意,来源比较广。案例则在案例教学中居于主要地位,要以案例为中心来开展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具体情境,通过积极思维,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因之对案例的选取有更高的要求,要有讨论的价值,比一般的举例要更全面、更完整、更典型,答案更开放。
三是重经典案例、轻本土案例。现阶段,在国内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案例,绝大部分选自国外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文献资料,而来源于国内的很少。尽管来自国外的这些案例均已成为经典,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不使用,但仅仅局限于这些经典案例远远不够。如前所述,经典案例毕竟是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实践,距离我国现实国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而发生在中国的本土经济案例,由于植根于中国土壤并反映中国经济现实,若在教学中加以恰当运用,定能形成对国外经典案例的有益补充,极大地改进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效果。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可供选择的本土案例素材较少,加之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等原因,目前在本土案例的选编、使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案例较注重知识点,而综合性不强;案例缺乏时效性和现代感;案例内容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不够;案例的针对性、层次性不强;案例的设计不够规范,要素不够完备等 。
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存在的上述“三重三轻”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其一,教学理念陈旧。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知识 一定要靠传授方能被学生掌握,并且以为什么都是可以教的,甚至连创造能力也能教出来。这是教师中心论的理论基础,也是重讲授教学、轻案例教学的理论根源。殊不知,学生还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去获取知识,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况且还有很多知识以外的东西,比如性格、情感、创造性是没有办法“教”但却是可以“学”的。其二,教学能力欠缺。案例教学的开展及其效果,不仅受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的影响,更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经验。目前,各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都在尝试进行案例教学,但由于大多数教师不能按照案例教学的流程规范进行操作,结果是尽管将案例纳入了教学内容,但案例教学已经降格为举例讲解。笔者称这一现象为“有案例、无案例教学”。这种流于形式的案例教学,除了使学生多接触几个案例以外,并没有改变其理解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其三,理论创新不足。前述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案例,其创设绝非偶然,实则遵循了一个共同规律,即都是基于经济学家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从而做出重大经济理论创新时提出来的。在经济学发展历史上,每当有创新性的重大经济理论出现时,往往都伴随着一个经典案例的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理论创新,就没有经典案例。以此观之,本土案例资源稀缺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的经济理论研究水平不高,经济理论创新不足,对经济学发展的贡献不大。
三、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本土化路径我国高校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已有30多年,其教学内容大多还是囿于西方的经济实践及其经济理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西方经济学在我国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其理论和案例的“西化”不可避免。但在3O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市场调节功能在不断增强。随着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不断走向深入,作为研究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西方经济学,在其研究和教学中,都面临着理论和实践案例的“本土化”问题。借鉴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形成及其运用的经验,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本土化进程。
(一)从经济学教育本土化的高度认识案例教学本土化的重要意义案例教学的本土化,首先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对案例教学的丰富和发展,其直接目的是改善教学效果。但更为重要的是,案例教学的本土化还是经济学教育本土化的重要途径。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代化,要求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就是依据通行的国际规范来开展经济学研究和教学。
而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不仅包括在经济学研究上要以研究中国本土经济问题为主,还包括在经济学教学上逐步采用本土化教材,实施本土化案例教学,用“本土故事演绎经济学理论”。具体到案例教学的开展,一方面仍要沿用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得到学界普遍认可的经典案例,另一方面又要开发和应用既符合经济学学科的一般特性,又植根于中国土壤反映中国经济现实的本土案例。
(二)积极开发本土案例资源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没有丰富的本土案例资源,本土化案例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西方经济学经典案例的来源看,开发本土案例的途径主要有:
一是在传统文化典籍中挖掘。尽管经济学在中国是一种舶来品,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思想,加以梳理、挖掘便可成为很好的经济案例。比如“田忌赛马”就可以视作一个典型的博弈案例,“滥竽充数”是公共品引起“搭便车”问题的代表性案例,“童养媳习俗”是期权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具体实践,“多收了三五斗”是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的生动写照,等等。
二是在本土经济实践中提炼。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中国实践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所发生的显着变化,为西方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将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归纳、提炼之后,就可转化为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案例教学的重要资源。比如与寡头垄断理论相关的“彩电价格战”,与就业理论相联系的“民工荒”,与宏观调控有关的“活乱循环”,等等。
本文编号:49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4955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