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杂文精选 >

略论鲁迅影响下的1990年代后杂文随笔创作(2)

发布时间:2014-07-24 11:33

  (一)鲁迅在杂文中创造形象循“砭锢蔽常取类型”之法,其作品中的形象常常是“个”与“类”、“特殊”与“一般”的统一体。鲁迅在杂文创造了、“丧家犬”、“宠犬”、“媚态的猫”、“带头羊”、“二丑”、“西崽”、“文坛三户”、“夏三虫”、“革命小贩”、“洋场恶少”等一系列形象。由于鲁迅敏锐高超的艺术功力,他笔下的形象,既抓住形象本身的个性特点,又勾魂摄魄地概括了社会上某一类人内在精神特点,成为这类人的“共名”。

  可贵的是鲁迅还有一种自觉的韧性精神,对某一种形象的塑造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依据新的情况变化,继续跟踪描摹,创造出新的形象。正是鲁迅的这种苦心经营的艺术匠心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他杂文中的类型形象取得了成功。这种类型形象和他小说中的阿Q、祥林嫂等艺术形象一样,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永远活在读者的心中。

  时隔几十年之后,他创造的、“二丑”等名词我们都耳熟能详,挂在嘴边,经常运用。“后鲁迅风”作家在创造杂文类型形象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与鲁迅的差距甚远。虽然他们也创造了一些类型形象,但是并不成功,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后鲁迅风”作家与鲁迅的艺术功力尚有差距,另一方面是“后鲁迅风”作家不像鲁迅那样将杂文类型形象的塑造作为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将之贯穿于其杂文创作的全过程。

  另外,“后鲁迅风”作家在塑造类型形象时有一个相似的倾向,即喜欢套用鲁迅创造的现成的类型形象,或在鲁迅的类型形象基础上稍作改变。如王彬彬的《文坛三户》批评当今文坛最红的“三户”——金庸、王朔、余秋雨时,就直接援引鲁迅《文坛三户》中“文坛三户”的命名,虽然他的“文坛三户”的内涵和鲁迅的并不一致,取其名不取其意,但他借重鲁迅的用意是明显的。邵燕祥的《读几首当代讽刺诗》中提到的《夏三虫》和鲁迅的《夏三虫》构思类似。鄢烈山在《金元宝殿上的  小丑》一文中,将王朔比作“小丑”和“聪明的狗”,明显仿照鲁迅的“二丑”和“叭儿狗”等命名思维方式。舒展的《狗性论》、《泛论狗性》的“狗”类型形象的命名和基本内涵,也是建立在鲁迅“叭儿狗”的基础上。

  (二)有些作家的杂文构思明显仿照鲁迅的杂文。何满子的《戏法史观》几乎就是鲁迅的《现代史》一文的翻版。邵燕祥的《蔷薇小集》十分神似于鲁迅的《无花的蔷薇》和《小杂感》。何满子的《作文妙谛》则在鲁迅的《作文秘诀》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其立论是以鲁迅的论述为基础。

  余杰的成名作《铁屋里的呐喊》与《火与冰》的标题构思也来自鲁迅,前者直接截取了鲁迅小说集《呐喊》以及鲁迅的“铁屋子”名言,后者来源于鲁迅的散文诗《自言自语》组诗中的《火的冰》和另一篇《死火》。有些“后鲁迅风”作家思想资源更来源于鲁迅,甚至是鲁迅思想的重新阐释。余杰说:“我把鲁迅先生当作我重要的思想资源,我不说这叫‘崇拜’,我只是说‘思想资源’和‘精神资源’。我的许多想法,确实是从鲁迅的思想中生长出来的。现在,我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一次梳理,发现自己能够超越鲁迅的地方,确实像许多评论文章说的一样,非常非常少。”这当然有一种自谦的意味,但也有几分自知。这里,包括以上所说的“后鲁迅风”作家喜欢套用鲁迅创造的现成的类型形象,或在鲁迅的类型形象基础上稍作改变的做法,也许不能说是“后鲁迅风”作家创作的不足。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他们确实是笼罩在鲁迅的阴影下,借助于鲁迅资源来言说,缺乏追赶鲁迅甚至超越鲁迅的勇气,创新相对不够,很多作品重复鲁迅当年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和鲁迅的原创性相比,这也许是一种不足。

  (三)在杂文的批判性、否定性的力度与效果方面,大部分“后鲁迅风”作家还没有达到鲁迅的那种“大刻毒”、“大轻蔑”、“大愤怒”、“大憎恶”的程度。鲁迅杂文的偏激是出了名的,但也是鲁迅杂文的生命力所在。“后鲁迅”作家中也有得鲁迅几分“偏激”特征的,如余杰等,但总体而言,大多数作家缺乏鲁迅丰盈的“偏激”,也就相应地缺乏杂文应该有的锋芒、锐气、杀伤力与酣畅淋漓的风格。

  (四)在“后鲁迅风”杂文随笔主题内容中,有很多内容或主题的表现与挖掘难以达到鲁迅的深度与广度。例如“后鲁迅风”作家对中国国民和知识分子奴性的开掘与刻画,很多或是流于表相化,大多在剥离出现象背后的奴性本质就停步了,并没有触及其深层的文化之根;或是流于单一化,并没有爬梳出奴性的种种复杂面貌及其隐蔽变种。而鲁迅将中国国民奴隶劣根性的批判与改造作为毕生不渝的事业,其对中国人奴性“众生相”的刻画与文化根源的深掘堪称一部中国奴性文化“大百科全书”,迄今无人超越。另外,“后鲁迅风”作家对其它一些国民性的阐释与批判,诸如做戏、面子文化与民主的异化等,并没有超出鲁迅当年的理解。“后鲁迅风”杂文随笔对鲁迅杂文的超越或独特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本文编号:4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4965_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c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