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杂文精选 >

论五六十年代鞍钢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发布时间:2014-07-24 11:34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毕业论文,主要是关于论五六十年代鞍钢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鞍钢出现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对这一运动的总结报告,曾得到毛泽东的亲笔批示,并由此诞生了“鞍钢宪法”。在“鞍钢宪法”即将诞生5O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全面地考察鞍钢五六十年代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不仅对于梳理鞍钢技术发展史、全面地把握鞍钢技术发展的具体样态和特点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今天的大型国有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

  一、鞍钢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兴起鞍钢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兴起,是鞍钢解决技术人员匮乏的需要。解放以来,鞍钢的恢复重建面临着技术人员和技术发展能力不足的巨大制约和困惑。恢复初期,鞍钢的科学技术人员十分匮乏。1949年1月,鞍钢共有职工9 340人,其中科学技术人员仅有175人,占职工总数的1.87%。如鞍钢的四部、八处中的制造部,只有1名工程师和l5名技术员;轧钢部仅有2名技术员。尽管鞍钢从成立之日起就注意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招聘工程技术人员、上级组织也积极协调抽调技术人员支持鞍钢、苏联专家也来华援助鞍钢,但是相对于要建设一个能够担负起共和国钢铁工业半壁江山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来说,鞍钢的科学技术人员还是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动员最广大的职工群众参与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就成为这一时期鞍钢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1949年下半年,鞍钢贯彻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关于开展群众性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决定》,在全公司范围掀起创造新纪录热潮。1950年下半年创造新纪录运动转变为合理化建议运动。伴随着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展开,鞍钢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逐步发展起来。

  鞍钢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兴起,是鞍钢改造落后设备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的需要。1952年,虽然鞍钢得到了全面的恢复,但大规模基本建设刚刚开始,还没有新的工厂投产。鞍钢是日本殖民地技术移植的产物。日本人建立鞍钢,其目的是为了掠夺鞍山地区的钢铁资源,当时鞍钢各厂矿的设备异常落后,落后的设备决定了原始的操作方法和恶劣的劳动条件,工人长期被束缚在劳动条件恶劣的、繁重的而危险的劳动环境中,他们的生命和健康时刻遭到损害。

  解放后,鞍钢在恢复和建设中也曾花费很大力气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比如逐步兴办了一些职工福利事业,某些恶劣的劳动条件有所改善,推广先进经验,某些落后的技术被淘汰了,由于国家的投资,某些落后的设备也换上了新式的先进设备。

  尽管如此,由于当时我们的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设备和技术落后的情况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改变,特别是有些厂矿重要工序的设备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致使劳动生产率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劳动条件也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许多厂矿依然是笨重体力劳动和手工操作比较大,作业条件和劳动环境比较差。另一方面,改造落后的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当时国家刚刚进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国家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基本建设,无力拿出大量资金用于改造落后设备状况。在此情况下,必须广泛发动群众,切实依靠广大职工的创造精神,坚持自力更生,掀起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少花钱,多办事,有计划地改造原有的落后设备,逐步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鞍钢小型轧钢厂的先进经验表明,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在“一五”期间,鞍钢就出现了小型轧钢厂工人张明山发明“反围盘”带动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还有北部机修厂工人王崇伦发明“万能工具胎”。1954年初,由王崇伦提议并执笔,与张明山、唐立言、黄荣昌、刘祖威、朱顺余、傅景文七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技术革新能手联名向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4月,全国总工会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l1 J在此推动下,笔耕文化传播,鞍钢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逐步走向深入。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已经形成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并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从广泛发动群众、人人动手革新发展到有领导地制订规划,围绕突破生产关键,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从一般的改革工具、改进操作方法发展到经验配套成网、成龙;从大力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并积极地向半自动化、自动化迈进;从一般产品的革新并积极地试制高级、精密的产品,攻取尖端技术”。根据中共鞍山市委给辽宁省委和中央的《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当时鞍钢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广大职工干劲很大,参加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人很广泛,运动进展很快;二是广大职工的首创精神大大发扬,短时期内,就出现了不少重大的新技术和尖端技术;三是促进了生产继续跃进。

  二、鞍钢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成就鞍钢在恢复和建设中,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劳动效率。鞍钢的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首先开始于小型轧钢厂。小型轧钢厂工人张明山为改变小型轧机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安全没有保证的落后状况,苦心钻研三年多,于1952年9月14日成功研制了“反围盘”,使生产效率提高40%,产品质量提高6%,劳力节省70% ,每年为国家创造价值达527亿元(合人民币527万元),大大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反围盘”这种重大成果是鞍钢轧钢工艺的重大突破,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和轰动。它不仅使操作工人彻底从笨重、繁重而又危险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横列光轧机的半自动化,推动了鞍钢IEt~L机向机械化、自动化的改造方向迈进,而且在鞍钢吹响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号角,进而推动了全国冶金企业的机械化、自动化运动。当时在鞍钢工作的苏联专家华西列夫称之为“爆炸性的新闻”,“反围盘的创造是有世界地位的”,“应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

  张明山由此被市总工会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国庆时,受到东北总工会特邀进京参加国庆观礼,还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1953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还为张明山研制“反围盘”成功发表《努力推动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的社论。



本文编号:4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talunwen/4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2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