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1 20:31
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已从快速增长转变成高质量增长,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依靠。随着国家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科研投入的增长,科技领域人才需求也随之增加,只有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励人才,才能全面增强企业的活力。目前我国多数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着激励水平有限、方式不灵活、公平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对于国有科技型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国内外激励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为指导,通过查阅文献、深入访谈、对比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以Z企业为例对国有科技型企业这一特殊类型企业的激励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侧重这一类型企业员工素质较高、专业技术类员工比重大这一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Z企业作为一家电力行业国有高科技上市公司,人员结构具有基数庞大、年轻化、高学历、技术类比重大、人才流动市场化等特点。文章分别从薪酬、绩效、培训、晋升通道四个维度对Z企业的激励现状进行了深度分析,解剖了Z企业当前人员激励机制存在激励深度不够、薪酬结构失衡、福利单一、绩效考核公正性有效性欠缺、培训效果不明显、晋升通道不清晰等诸多问题。针对Z企业的人员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着重针对薪酬激励方面提出了...
【文章页数】:55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文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2.3 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激励的概念
2.1.2 激励的特点
2.1.3 激励分类
2.2 理论基础
2.2.1 激励理论
2.2.2 自我决定理论
2.2.3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动态
2.3.2 国内研究动态
2.3.3 研究述评
第三章 Z企业员工激励现状分析
3.1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2 企业员工结构现状
3.2.1 员工总量分析
3.2.2 员工年龄结构分析
3.2.3 员工学历结构分析
3.2.4 员工岗位结构分析
3.2.5 员工专业技术职称结构分析
3.3 员工离职率现状
3.4 员工激励机制现状
3.4.1 薪酬激励现状
3.4.2 绩效激励现状
3.4.3 培训激励现状
3.4.4 晋升激励现状
第四章 Z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问题及成因
4.1 薪酬激励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1 人才吸引力不足,缺乏强效激励
4.1.2 薪酬结构失衡,内部分配导向不明显
4.1.3 福利单一、差异化欠缺
4.2 绩效考核公正性和有效性欠缺
4.3 培训效果不明显
4.4 晋升通道不清晰
第五章 Z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改进策略分析
5.1 建立市场化薪酬机制与长效激励机制
5.1.1 效益挂钩,建立薪酬市场对标机制
5.1.2 创新驱动,建立长效分配机制
5.2 构建科学考核机制
5.3 优化岗位序列,打通晋升通道
5.4 开展精准化培训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60190
【文章页数】:55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文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2.3 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激励的概念
2.1.2 激励的特点
2.1.3 激励分类
2.2 理论基础
2.2.1 激励理论
2.2.2 自我决定理论
2.2.3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动态
2.3.2 国内研究动态
2.3.3 研究述评
第三章 Z企业员工激励现状分析
3.1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2 企业员工结构现状
3.2.1 员工总量分析
3.2.2 员工年龄结构分析
3.2.3 员工学历结构分析
3.2.4 员工岗位结构分析
3.2.5 员工专业技术职称结构分析
3.3 员工离职率现状
3.4 员工激励机制现状
3.4.1 薪酬激励现状
3.4.2 绩效激励现状
3.4.3 培训激励现状
3.4.4 晋升激励现状
第四章 Z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问题及成因
4.1 薪酬激励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1 人才吸引力不足,缺乏强效激励
4.1.2 薪酬结构失衡,内部分配导向不明显
4.1.3 福利单一、差异化欠缺
4.2 绩效考核公正性和有效性欠缺
4.3 培训效果不明显
4.4 晋升通道不清晰
第五章 Z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改进策略分析
5.1 建立市场化薪酬机制与长效激励机制
5.1.1 效益挂钩,建立薪酬市场对标机制
5.1.2 创新驱动,建立长效分配机制
5.2 构建科学考核机制
5.3 优化岗位序列,打通晋升通道
5.4 开展精准化培训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601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qiyeguanlilunwen/3760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