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从文化的视阈看先秦推类法式的历史必然性

发布时间:2017-11-03 14:17

  本文关键词:从文化的视阈看先秦推类法式的历史必然性


  更多相关文章: 先秦 推类 法式 历史的必然 思维的必然


【摘要】:先秦推类法式的形成,是先秦时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和思维发展的必然。从社会历史发展的维度考察,它是先秦时代专制社会面对王权的独断,在严格的等级秩序下需要一种隐晦的政治传播方式所逼迫出来的。从思维发展的维度看,它是传统"象思维"在论辩方式上的体现。作为历史的集体思考的结果,它在文化传播中不断地复制、再生产,使之具有了本文化的理性特色,同样对世界逻辑家族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哲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1-092
【正文快照】: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文化与逻辑的发生有着内在的关联,它们的发生都是特定文化群体内的人们自由自觉的类本质的体现。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定的社会生活使然。因此,认知先秦推类法式的发生、发展,需要从历史和逻辑两个角度展开。按此,先秦之“类”从某一事物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晓芒;;中国古代从“类”范畴到“类”法式的发展演进过程[J];逻辑学研究;2010年01期

2 张晓芒;;古代意象性思维方式在造字过程中的规范作用[J];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02期

3 张晓芒;董华;关兴丽;;先秦推类方法的模式构造及有效性问题[J];逻辑学研究;2013年04期

4 王南n\;;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意蕴析论[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5 董志铁;言道、言事与援类引譬[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鞠实儿;;论逻辑的文化相对性——从民族志和历史学的观点看[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7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8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9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10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曲振涛;周方召;仲深;;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法经济学视角解读[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7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黄涵华;完善我国监外执行法律监督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邹舒然;网络传播对我国公民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中原;;传统推论范畴分析——推论性质与逻辑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胡伟希;意象理论与中国思维方式之变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3 陈晓平;;“信念”与“知识”辨析——从“盖梯尔问题”谈起[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4 王树人;;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象”与“象思维”引论[J];河北学刊;2007年05期

5 王树人;;文化观转型与“象思维”之失[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刘长林;;汉语、汉字与意象思维[J];汉字文化;2006年05期

7 刘长林;;时间文化与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年03期

8 张晓芒;;中国古代从“类”范畴到“类”法式的发展演进过程[J];逻辑学研究;2010年01期

9 张晓芒;;古代意象性思维方式在造字过程中的规范作用[J];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02期

10 杨福祥;笛卡尔直观方法确定性问题浅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彩玲;;先秦语言名实之辩流变述略[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张晓芒;;中国古代从“类”范畴到“类”法式的发展演进过程[J];逻辑学研究;2010年01期

3 王克喜;过程语言与推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张晴;《墨经》中的推类理论[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5 崔清田;推类:中国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J];中州学刊;2004年03期

6 刘明明;中国古代“推类”思想的研究进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7 刘邦凡;刘徽对“推类”成分的论述[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刘霖;;论推类与传统类比推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吴克峰;逻辑与伦理思想——《周易》逻辑思想对古代伦理观念的影响[J];中州学刊;2003年02期

10 王克喜;逻辑与语言——古代汉语与关联性思维的推类[J];中州学刊;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明;;推类的逻辑性质——基于“类同理同”观念的分析[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董志铁;;“推类”的构成、本质与作用——三论“引譬、援类”[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道德;;试论“名”的符号性质[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汪奠基;;略谈中国古代“推类”与“连珠式"[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C];1980年

5 张晓芒;;韩非“矛盾”思想的历史必然性[A];2004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4年

6 陈道德;;论“譬”[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7 刘邦凡;;推类是刘徽注逻辑思路的主导推理类型[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8 冷冉;;公孙龙的《白马论》和《指物论》——为公孙龙翻案[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C];1980年

9 林铭钧;曾祥云;吴志雄;;从符号学的观点看先秦名学[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10 曾祥云;;《指物论》:中国古代的符号学专论[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加良;中国“类”范畴的发展与演变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海荣;中国古代推类的特点[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霖;中国古代推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3 张蕴;墨家推类学说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李牡琼;两汉逻辑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5 夏鹏鹏;先秦名家论辩思想探析[D];南京大学;2011年

6 余维发;伍非百正名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7 高春霞;赵纪彬先秦逻辑思想研究初探[D];河南大学;2008年

8 宋著立;政治视野下荀子的名辩思想[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巍;名实与指物[D];兰州大学;2008年

10 张翠;类逻辑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365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1365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0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