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逆证推理与言语理解

发布时间:2017-12-08 04:26

  本文关键词:逆证推理与言语理解


  更多相关文章: 逆证 背景知识 语用推理 言语理解


【摘要】: 逆证推理 (abductive reasoning) 这个术语是由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 (Peirce) 首次明确提出的。他早年区分了三种不同形式的逻辑推理:演绎 (deduction) 、归纳 (induction) 和逆证 (abduction) 。演绎推理的特点是能够维持真理,即给定前提为真、且推理规则运用无误,结论必然为真。然而,演绎并不能推导出新的发现,因为所有的结论都已经蕴含在前提中了。归纳推理是从个别事实的某些已知特征出发,推导出更多事实或所有同类事实的性质。逆证推理从已知的某个结果出发,试图确定其相关的解释。 在日常生活中,逆证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当我们来到一个有两家面包坊的小镇上,看到有人在吃面包,我们会判断,至少有一家面包坊正在营业。如果我们看到一家面包坊灯火通明,我们便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就是那家在营业的面包坊。而在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逆证更是不可或缺,任何新的理论的产生,往往都是与逆证密切相关的——皮尔斯认为,逆证推理的激发,正是为了解释某种令人吃惊的现象或事实。此外,逆证在医学诊断、侦探推理等等领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皮尔斯的逆证理论经历了一些重大变动。到1903年,皮尔斯认为,演绎、归纳和逆证为科学发展或理解过程中起着不同作用的三个阶段,逆证为其中的第一个阶段。 本文的第二章具体介绍了皮尔斯逆证理论的发展过程。我们认为,正是由于皮尔斯逆证理论本身的变化,导致了逆证这个术语的不同含义。在本章中,我们重新定义了逆证。我们认为,逆证是由某个需要解释的现象所触发的,寻求最佳解释 (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的推理过程,该过程涉及到背景知识的提取和选择,并且往往会导致背景知识的变化。我们认为,逆证的触发机制为任何需要解释的现象,而不一定是令人吃惊的事实。以是否引起背景知识的变化为标准,我们将逆证划分为选择性逆证 (selective abduction) 和创造性逆证 (creative abduction)。创造性逆证在言语理解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WP=11 由于背景知识在逆证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第三章我们具体介绍了关于认知语境的一些基本理论。我们指出,认知语境与理解过程是互动的,认知语境使得理解的预期成为可能,但理解会影响认知语境的构成。具体体现为背景知识的更改和扩充。 在第四章中,我们介绍了两种重要的语用推理模式,即格赖斯 (Grice) 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及斯柏伯和威尔逊 (Sperber Wilson) 的关联理论。我们认为,前者的推理过程带有很多的逆证特征。而关联理论认为,语用推理是对最佳关联的追求,其核心关联原则也可以从逆证推理的角度,利用逆证推理的逻辑表达式进行分解。据此我们提出,这两个理论从本质上来说,都可以看作是逆证推理。此外,经济原则在这两个理论及皮尔斯的逆证理论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我们的上述观点。 在第五章中,我们具体介绍了三种类型的创造性逆证在言语理解中的作用。我们力图用一些具体的例子证明,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创造性逆证,使某个词和句子的意思具体化和丰富化,能够解决一些异常或不一致的语言现象,还能够理解一些新的概念。我们认为,,可以将理解看作是背景知识逆证的转变过程(abductive transformation),其结果往往导致背景知识的更改、扩充、或紧缩。第六章总结了全文。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H0-05;B812.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霍存海;;小学阶段数学归纳推理课程的实施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凤军;运用溯因推理理解间接回答[D];四川大学;2006年

2 林轶青;从说漏嘴现象看说话者的意图[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650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2650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e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