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知识论视域下的科学发现逻辑研究
本文关键词:计算知识论视域下的科学发现逻辑研究 出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科学发现 计算知识论 方法的可靠性 问题的可解性
【摘要】:在科学发现逻辑受制于描述性的传统研究路径,经历衰落和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之下,计算知识论为科学发现逻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规范性研究框架。该框架不仅为科学发现逻辑做了系统性辩护,而且围绕发现问题的可解性做了许多规范性讨论。虽然其有关具体规范性的研究距离现实的科学发现仍然较远,但这一路径对未来发现逻辑研究走向的启发意义毋庸置疑。
[Abstract]: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is constrained by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path of descriptive nature and has experienced decline and slow recovery. Computational knowledge theory provides a new normative framework for scientific discovery logic, which not only provides a systematic defense for scientific discovery logic. Moreover, there are many normative discussions around the solvability of discovery problems, although its research on specific norms is still far from the scientific discovery of reality. However,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is path will enlighten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discovery logic.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
【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KYZZ_0003)
【分类号】:B81
【正文快照】: 赖兴巴哈(H.Reichenbach)在1938年出版的《经验及预测》一书中将发现语境与辩护语境区别开来,断言辩护语境是科学实践中唯一与知识论讨论相关的部分。这种语境区分“对整个二十世纪的科学哲学产生了深重的影响”[1]vii。从此,科学逻辑与科学方法论的研究范围和发展走向都由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玉清;科学发现能进行逻辑重建吗?[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2 孙慕天;作为科学哲学概念的创新——发现与创新的关系辨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1期
3 于祺明;对科学发现推理的再认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10期
4 高泳波;科学发现中的逻辑[J];理论月刊;2003年01期
5 刘卫平;论科学发现的社会思维自组织过程[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年04期
6 徐卫国;评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家的科学发现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卢秋萍;;试析比较思维的科学发现功能[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08期
8 张东娇;;科学发现的逻辑与创新意识的培养[J];韶关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罗诗裕;邵明珠;;非理性思维在科学发现中的地位与作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程志波;徐飞;;科学发现的社会基础——评布兰尼根科学发现的赋值模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樊阳程;;机器发现与科学发现[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2 夏代云;;创造性溯因推理与科学发现——以现代原子模型的早期发展为例[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王贤文;;《科学革命的结构》与科学发现[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滕立;;共被引网络的形成与演化──以重大科学发现为例[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程志波;科学发现中的学术主权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陈刚;科学发现学习的认知机制与学习环境建模[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思妍;论科学家的隐性知识及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武玲霞;科学发现中的审美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慧敏;从情感因素看形象思维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D];东华大学;2006年
4 李润梅;科学发现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5 高强;科学发现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6 常红;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科学发现观[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7 吴瑕;牛顿与爱因斯坦科学发现观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太华;计算机模拟在科学发现学习中的应用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岳付荣;由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看科学发现的自组织[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10 刘春华;默顿科学发现优先权思想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75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375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