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证明”的三个模态版本辨析
本文关键词:“本体论证明”的三个模态版本辨析 出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本体论证明 模态版本 逻辑可能 形而上学可能
【摘要】:安瑟尔姆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曾受到康德的摧毁性批判。以现代模态逻辑为基本工具,哈特肖恩、普兰丁格和哥德尔分别构造了本体论证明的"模态版本"。经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哈特肖恩的版本没有区分逻辑可能与形而上学可能;普兰丁格的版本以"极伟大性"为核心,运用可能世界理论摆脱了基于"存在"不是谓词的康德式质疑,使问题集中于对证明中非逻辑前提之合理性的把握;而哥德尔的版本尽管依托"肯定性属性",但由于把"必然存在"作为"肯定性属性"之一,最终难以避免康德式质疑。更重要的是,任何本体论证明都是一种有前提的推演,因此对它们的评价最终都要依赖于其非逻辑前提的合理性。
[Abstract]:Anselm's "ontological proof" of the existence of God was criticized by Kant in a destructive way, with modern modal logic as the basic tool, Hartshawn. Plantinger and Godel have constructed the "modal version" of ontological proof respectively.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ies, it is found that Hartshawn's version does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logic and metaphysics; The version of Plantinger takes "extreme greatness" as the core, and uses the theory of possible world to get rid of the Kantian query based on "being" and not the predicate, so that the problem focuses on the assurance of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 proof of the non-logical premise. Although Godel's version relies on "positive attribute", it is difficult to avoid Kantian doubt because of taking "inevitable existence" as one of "positive attribute". Any ontological proof is a kind of presupposition, so the evaluation of it depends on the rationality of its non-logical premise.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12
【正文快照】: 张建军,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逻辑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党委书记;兼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逻辑学会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逻辑学课题组首席专家,教育部“十二五”哲学战略规划课题组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王建军;;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黄振地;;论康德和黑格尔哲学中“自我意识”概念的差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5 尹慧峰;;论康德的对象概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6 高盈;;哲学与科学关系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7 温晓莉;;论法律虚拟与法律拟制之区别——法哲学的时代变革[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8 李龙波;;论康德“理性”哲学中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联系[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刘凤娟;;康德“物自身”概念解读[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吴衣丰;杨晶;;康德“范畴先验演绎”再解读[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灏;;没有经验支持,陈述如何为真?——论分析陈述特有的证实方式[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许健;;论国际合作原则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拓展[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徐长福;;马克思主义:从建构性理想到调节性理想——借康德的视角来看[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4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5 任春强;刘秦闰;;论A版演绎中的想象力[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汪公文;;法律传统的研究方法及其当下的任务[A];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7 王彦学;;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证据事实认知范式[A];第二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卷)[C];2009年
8 朱海斌;;论海德格尔对康德存在论题的现象学分析[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邱文元;;康德和因果问题的解决[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继选;;康德的形而上学问题[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吴童立;莱布尼茨论统一性:观念、实体、现象[D];南开大学;2010年
6 谢行宽;信用与理性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李素华;对政治认同的功能和资源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8 潘卫红;康德的先验想象力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9 徐永赞;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翟恒兴;走向历史诗学[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吕铮铮;中国当代艺术中艳俗因素研究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杨柏;论我国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保障[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内涵及关系[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宝峰;庄子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李希燕;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9 邓良;话语与心态:南国社的在野立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赵苏玮;感觉与想象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力锋;孙晓东;;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逻辑分析[J];哲学研究;2009年08期
2 赵林;;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J];哲学研究;2006年04期
3 欧日成;席大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本体论的关联[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4 王晓华;他人的存在与生存实践的始基性结构──对于人的社会性的本体论证明[J];求是学刊;1993年06期
5 章忠民;黑格尔的秘密与解构——从黑格尔对本体论证明祛魅与神化谈起[J];北方论丛;2002年02期
6 朱兰芝;物质能产生意识属性吗——对传统唯物主义本体论证明的质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郭双雄;;论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8 车桂;论康德的理性神学批判及其现时代意义——兼论蒂利希对康德的超越[J];学术月刊;1998年02期
9 陈艳波;;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中的“存在”论题[J];现代哲学;2009年04期
10 易顺;彭玉琴;;论康德对本体论论证的批判[J];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华东理工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周民锋;问题在于如何“制造”[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刘学军;自由的政治哲学诠释[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方秋明;汉斯·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3 章忠民;黑格尔的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2年
4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群;论康德对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的批判[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蒋淼;思维之异与会通之法[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答小群;康德道德宗教探析[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4 仲明;偶在与必在[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闫坤如;“存在”概念的逻辑分析[D];武汉大学;2003年
6 户晓坤;弗兰克对神人内在精神性基础的理论探寻及其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闻骏;康德宗教哲学的根基[D];武汉大学;2005年
8 刘尚励;论康德的宗教哲学[D];安徽大学;2006年
9 王增福;论康德的先验幻相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松;自由:选择与他人[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24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424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