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推归纳法悖论探析
本文选题:蜈蚣悖论 切入点:逆推归纳法 出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逆推归纳法悖论的产生其实是源于逆推归纳法的适用范围问题,即逆推归纳法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范围内有效;作者分析了逆推归纳法悖论产生的原因。
[Abstract]:The paradox of inverse induction is actually derived from the problem of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that is, the inverse induction is effective only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nd within a certain range, and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aradox.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1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文静华;电子商务协议形式化方法及模型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贵州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训刚;;逻辑推理的认识哲学[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王太忠;王朝辉;;正确认识和科学发展归纳逻辑[J];文教资料;2011年26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莫绍揆;;归纳逻辑探微[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2 张家龙;;穆勒归纳法的推广形式[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3 陈晓平;;再论概率与归纳——答莫绍揆教授[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4 张学立;;回溯推理的独立性辩护[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5 鞠实儿;罗旭东;;一个不确定因果关系的模型[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6 张立英;;金岳霖《论道》思想探源初步[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晓平;;关于休谟问题的“解决”——金岳霖与罗素、莱欣巴赫归纳思想之比较[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晓平;;略论概率与归纳——兼评莫绍揆教授的归纳观[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9 邱玉珍;;波普尔逼真论思想述评[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10 宋文淦;;略论真理与逻辑[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彤明;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来也;论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辩证统一[D];南昌大学;2010年
2 李登;博弈中的逻辑推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3 李睿红;卡尔纳普归纳逻辑及其意义探析[D];西南大学;2009年
4 贺业明;古典归纳逻辑的建立和发展[D];燕山大学;2009年
5 黄萍;解读赖欣巴哈的逻辑哲学思想[D];西南大学;2006年
6 王全忠;论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7 宋赛花;梁启超的逻辑——方法论思想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淑稳;休谟问题:金岳霖的解答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9 郭芸;论金岳霖对休谟归纳问题的解答[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10 沈旭明;论赖欣巴哈的逻辑哲学思想[D];中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50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650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