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问题评析——兼评“归纳问题”与“因果问题”之争
本文选题:休谟问题 切入点:归纳问题 出处:《学术研究》200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哲学史上,对休谟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即把休谟问题理解为因果问题或归纳问题。本文重新审视休谟问题提出的论证过程,特别通过对休谟关于因果推理的附加条件的细致分析,表明对休谟问题的这两种理解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待休谟问题,二者密切相关但却不能相互代替。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Hume problem, that is, the Hume problem is understood as a causal problem or an inductive problem. Especially through the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additional conditions of Hume's causal reasoning, it is shown that the two understandings of Hume's problem are different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but cannot be replaced by each other.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所
【分类号】:B8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子恕;;略论科学真理的相对性——一个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8年01期
2 陈炜;;论卡尔纳普和波普尔对休谟问题的回答[J];江苏社会科学;1989年03期
3 任晓明;解决休谟问题的一个尝试——论归纳的局部辩护及其应用[J];哲学研究;1992年03期
4 任晓明;来函照登[J];哲学研究;1992年06期
5 郭良;休谟问题探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02期
6 徐梦秋;休谟问题的实践派解[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7 汪丁丁;“主义”与“科学”[J];读书;1994年12期
8 李书珍;人类的前理性能力[J];中州学刊;1995年04期
9 何建南;古德曼悖论与新归纳之谜[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10 周肆赓;休谟问题与穆勒问题的联系及其逻辑哲学思考[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晓平;;略论概率与归纳——兼评莫绍揆教授的归纳观[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2 张惠民;;论模糊概率逻辑[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3 周玉香;;试论归纳问题结论的可靠性[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4 赵庆;;对“休谟问题”的颠覆[A];首届国际道德哲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荣立武;孙明湘;;休谟的困境[A];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崔永杰;;波普尔的“培根问题”及其解决[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晓平;;关于休谟问题的“解决”——金岳霖与罗素、莱欣巴赫归纳思想之比较[A];第三次金岳霖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张荣;自私与同情的和谐[N];光明日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薛城;现代科学是悬在空中的吗?[N];科学时报;2002年
3 蒋劲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尴尬的“科学哲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记者 张微;刻苦自励 潜心钻研 不断取得新成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石契;“不可说”的背后[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守夫;哲学视域中法的语言和思维层次[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树桢;“休谟问题”及归纳逻辑普遍有效性的探索评述[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杨媛;“是—应该”问题及其“解决”[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邓伟;金岳霖归纳思想述评[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潘沁;卡尔纳普概率确证理论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汤秀敏;“实然”与“应然”的通约之路[D];吉林大学;2004年
6 马前进;科恩归纳支持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施伟佳;休谟问题及其现代性[D];苏州大学;2005年
8 黄萍;解读赖欣巴哈的逻辑哲学思想[D];西南大学;2006年
9 吴勇;国家赔偿中的因果关系[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10 郑林;事实与价值的缠结与“是—应该”问题[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50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650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