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弗雷格在专名问题上的特殊地位:间接指称以及专名辨认问题

发布时间:2018-11-21 15:32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分类号】:B81-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G.弗雷格,王路;对意义和意谓的解释[J];哲学译丛;1996年Z1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嘤蔚;论辩证思维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姣姣;弗雷格涵义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2 杨兴杰;斯特劳森的摹状词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益珑;实践诠释学视野中的组织管理[D];中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小华;;弗雷格在专名问题上的特殊地位:间接指称以及专名辨认问题[J];哲学动态;2006年03期

2 吴铮;;命名、专名和指称观点综述[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王超辉;;论专名的涵义与指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梅婷;;罗素在指称论上对弗雷格的批判和继承[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邓艳桃;于金伙;;对专名涵义和指称的历史探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6 李勇;张存建;;专名的涵义与指称研究述评[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7 程本学;;专名意义的两种理论及其融合[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仇瑛;;专名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反思[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胡群香;;塞尔和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比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张佳一;;试析弗雷格专名理论和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区别[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灏;;意义与指称不可兼得——对一种意义理论的批评[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2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张燕京;;论弗雷格逻辑研究的基本路径[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4 张灏;;代罗素反驳唐纳南—论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柴生秦;;论弗雷格的同一性难题[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6 张安民;;摹状词及其一般性[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7 陈波;;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及其困境(初稿)[A];第二届分析哲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路;;弗雷格论概念和对象[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9 王路;;弗雷格论思想和思想的普遍性[A];理有固然——纪念金岳霖先生百年诞辰[C];1995年

10 蒋运鹏;;弗雷格的“真”[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训建;“以客为中心”的多层涵义[N];中国旅游报;2002年

2 吴让松 刘卫桥 散琦;中部崛起的涵义、地位与对策研究[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3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教授 周复多;“城镇体系”和“居民点体系”的不同涵义及其应用[N];中华建筑报;2004年

4 本报评论员;把握科学涵义 提升认知水平[N];张掖日报;2010年

5 蔡永飞(作者单位:民革中央宣传部);要科学界定发展的涵义[N];人民政协报;2001年

6 郭凡 (广州市社科联副主席);“老百姓城市”引申出三层涵义[N];南方日报;2007年

7 梁洪学(作者单位:长春税务学院《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区别及企业家的真正涵义[N];中国改革报;2004年

8 蔡长水;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涵义和内容问题[N];天津日报;2004年

9 靳敏;‘餐馆种田’的涵义[N];经济信息时报;2000年

10 陈之泉;人居城市涵义有待升华[N];中国建设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2 何朝安;涵义的形而上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4 薄谋;新弗雷格算术的一致性和解释性[D];复旦大学;2011年

5 骆传伟;专名的涵义与指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郭建萍;真与意义的融合与分离之争的逻辑探究[D];山西大学;2012年

7 刘琼;虚构的语言哲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周允程;第一人称信念的哲学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9 陈杰;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王兰霞;语言文化同构视角下的涵义空间[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姣姣;弗雷格涵义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2 李培;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3 李娟;摹状词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赵向革;弗雷格逻辑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解京;思想与真[D];河北大学;2010年

6 耿志鹏;弗雷格概念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范贵云;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D];苏州大学;2010年

8 刘立门;弗雷格真之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9 冀婵英;弗雷格意义理论探究[D];河北大学;2013年

10 王宁宁;指称论的历史发展与解读[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47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347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8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