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论伦理思维与逻辑创新

发布时间:2019-01-05 10:45
【摘要】:逻辑学创新问题,日益引起逻辑学研究者和关心逻辑学发展的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高技术的迅猛发展,批判性逻辑迅速崛起,这不仅导致逻辑学求真之维的否定性思维向度得到人们、特别是逻辑学理论研究者和教学者的关注,而且还蕴涵了伦理思维对于逻辑学的求真之维的引领和选择、逻辑学臻善之维的审思和逻辑学的审美视阈的拓展。逻辑学关注的重点由原来"逻辑与求真"的静态性分析,转变为"逻辑是如何求真的"的动态分析,进而引发了逻辑思维由真向善的问题式的场域变换,实现逻辑学的创新,使真善美在逻辑中契合。当代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逻辑创新与伦理思维的关系,不仅能更好地发挥逻辑创新与伦理思维对于教育人、陶冶人的重要文化功能,而且能培养人的创新思维。
[Abstract]:The problem of logic innovation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logics researchers and people concerne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computer,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rise of critical logic, this not only leads to the negative thinking direction of the dimension of logic seeking truth. Especially the attention of the researchers and teachers of logic theory also contains the guidance and choice of ethical thinking to the dimension of seeking truth in logic, the reflection of the dimension of logic to the good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aesthetic horizon of logic. The emphasis of logic is changed from static analysis of "logic and seeking truth" to dynamic analysis of "how logic is seeking truth", which leads to the field transformation of logical thinking from truth to goodness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logic. To fit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in logic.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gical innovation and ethical thinking can not only be brought into full play, but also can be used to educate people. Edify people's important cultural function, and can train people's innovative thinking.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05&ZD040” “科技、伦理与艺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江苏省社科基金“07JYC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B81-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力,陈志鑫;卢卡奇“物化”理论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王雨辰;;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价值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李小娟;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J];北方论丛;2001年04期

4 陈树林;交往行为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转变[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5 刘振天;大学社会批判精神的源泉及当代境遇[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6 陈乐;;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J];长白学刊;2006年01期

7 李春媚;大众传媒的问题与未来[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潘艺林,刘光明;增强西南高校批判功能的意义与策略[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吕新光;对私人话语兴盛于传媒的反思——从情感类电视节目谈起[J];当代传播;2003年06期

10 陈振明;是从乌托邦到科学,还是从科学到乌托邦——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乌托邦理论[J];东南学术;199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吴苑华;评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4年

6 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7 张家军;学校教育的隐性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郑崇选;镜中之舞[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高岭;审美文化语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奎清;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思维方式[D];郑州大学;2001年

2 郭海龙;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的人”学说及其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冯玉华;后现代伦理观及其道德教育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星;从马克思主义看马库斯的技术价值思想[D];山西大学;2003年

5 晏如松;技术的价值荷载及其审视[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江怡;法兰克福学派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敏;弗洛姆技术社会人道化思想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8 李志武;技术理性与文学现代性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胡运炽;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媒介批评[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李树铭;马克思哲学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中军;;“考试悖论”新解[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平;;逻辑与思维[A];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陈克守;;孟子的逻辑反驳简析[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3 陈波;;逻辑:一个变动和生长着的概念[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4 王源生;;划分规则新说[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5 王宝龙;;普通逻辑学常识中的逻辑错误[A];法律逻辑与法学教育——第十五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苏愉仁;贾春华;;弗协调逻辑与《金匮要略》“方证论治系统”[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7 杨世秀;;“承认”说的论证规则及其应用[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8 周云之;;名辩学研究与中国逻辑史[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9 周洪仁;;在与形式逻辑的对比中确立辩证逻辑的基本规律[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10 黄展骥;;评马特的“排中律”——略论“逻辑矛盾”与“现实矛盾”[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颜中军;苏珊·哈克逻辑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徐哲;谈判中的逻辑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2 明兰;谬误论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仲华;试论逻辑在经济决策过程中的作用[D];山西大学;2010年

4 林丽红;汉布林谬误理论探究[D];燕山大学;2012年

5 姜岩延;试论因明的论式[D];燕山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01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401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7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