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的消解与复归──论《逻辑哲学论》的主体问题
[Abstract]:......
【作者单位】: 民政部农村社会保险中心
【分类号】:B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峰瑞;;谈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J];法制与社会;2010年01期
2 崔宜明;《逻辑哲学论》中的“世界”[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3 何爽;;维特根斯坦是神秘主义者吗?[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王晓升;从形而上学走向日常生活——前后期维特根斯坦唯我论之比较[J];求是学刊;1999年01期
5 张宁;从《逻辑哲学论》的一处误译看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J];远程教育杂志;1999年Z1期
6 李光程;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的唯我论”和哲学的语言学转变[J];哲学研究;1986年07期
7 张志林;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分析[J];哲学研究;1994年02期
8 靳锁;;浅析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点[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5期
9 韩沛伦,王晓升;维特根斯坦语境中“我”的不同用法分析[J];求索;2004年10期
10 解庆艳;;论金岳霖与维特根斯坦关于世界构造的不同见解[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为民;;维特根斯坦的负事实观[A];1998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8年
2 徐为民;;从否定命题看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3 钱伟量;;维特根斯坦与技术的后现代策略[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4 徐为民;;维特根斯坦论原初命题的一种推理形式[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5 张桂权;;维特根斯坦与宗教[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磊;楼巍;;维特根斯坦建筑活动的哲学考察[A];第十三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浙江大学代表团论文集[C];2007年
7 李磊;;维特根斯坦与SSK和ESW[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8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薛平;周斌;;对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证的一种解释[A];第二届分析哲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钟彩顺;;法律与“语言游戏”的哲学思考[A];第二届全国边缘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林合;探寻维特根斯坦的永恒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栾利国;没有“问题”就要落伍[N];解放军报;2009年
3 陈嘉映;特立独行的维特根斯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陈嘉映;特立独行的维特根斯坦[N];中国审计报;2001年
5 江怡;哲学作为一种治疗活动[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维特根斯坦手稿失而复得[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记者 杲文川;《维特根斯坦全集》出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江怡(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谁能读懂维特根斯坦[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9 韩林合 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维特根斯坦的“哥白尼式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周濂;“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N];东方早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霞;“没有新的语言就没有新的世界”—巴赫曼小说中的语言批判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哲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欣诣;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法”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楼巍;维特根斯坦《论确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方刚;维特根斯坦之命题意义的确定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徐燕杭;从形而上的道德理念到日常化的反思活动[D];浙江大学;2009年
6 王晓丰;语法考察和概念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颜中军;苏珊·哈克逻辑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蔡志栋;章太炎哲学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宇光;维特根斯坦和哥德尔定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晓波;论知与道[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明;维特根斯坦的求真之路及其启示[D];山西大学;2010年
2 李文倩;罪与生活: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的宗教之维[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3 高霈宁;试析维特根斯坦后期批判唯我论的两个维度[D];复旦大学;2009年
4 高云鹏;在知识和信仰之间[D];兰州大学;2010年
5 章澹;维特根斯坦的概率理论和“无差别原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谢萌;从“不可说”看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意义观的演变[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杜彤;维特根斯坦语境论探究[D];山西大学;2011年
8 杨毕康;试析“家族相似”概念[D];西南大学;2010年
9 江永飞;私人语言是否可能?[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崔凌志;从对语言的考察到对哲学的批判[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09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409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