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从“辩证综合”到“综合创新”——张申府对张岱年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3-06 19:04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研究所
【分类号】:B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岱年;综合、创新,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2 方克立;批判继承 综合创新[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晓楠;批判继承 综合创新——论方克立先生的文化哲学思想[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孙熙国;;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崔月琴;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流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5期

4 陈世珍;陆青;;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另一个探索者[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李承贵;马克思主义文化继承观在中国的形成及其意义[J];求实;2001年08期

6 王新建;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7 夏雪;;对传统文化现代姿态的探索——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方克立;;钱学森之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于惠玲;批判继承 综合创新——论方克立教授对综合创新文化观的阐扬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刘芳彬;;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发展方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夏雪;近三十年儒学发展思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孟祥儒;李泽厚“西体中用”思想探究[D];华侨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一曲;从“辩证综合”到“综合创新”——张申府对张岱年的影响[J];现代哲学;2001年02期

2 郭一曲;;陋室之中访大师[J];粤海风;2000年04期

3 青柏;《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出版[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李毅;寇清杰;张允熠;刘仲林;陈卫平;;综合创新论与“马魂、中体、西用”——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探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青柏;《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出版[J];船山学刊;2002年02期

6 刘静芳;;论张申府与张岱年理论旨趣的差异[J];中国哲学史;2009年02期

7 郭一曲;论张申府的文化观[J];学术研究;2001年05期

8 方克立;张岱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中应有之地位[J];学术探索;2005年03期

9 王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的融合——评张岱年的新唯物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欧阳祯人;;守望期待综合创新 机缘际会共襄圣道——《传统的守望者——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读后[J];孔子研究;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来;;张岱年学术思想评述[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2 李存山;;张岱年先生与新唯物论[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3 李存山;;新唯物论之初创——30年代张岱年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贡献[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4 秦立海;;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张申府[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5 王向清;;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发展[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6 许全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突破——读冯契的“智慧说”[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赵敦华;;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原理——批判性自由理论[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侯树栋;;毛泽东哲学的历史地位[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9 王向清;;毛泽东对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10 覃正爱;;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哲学系 冯国瑞 安徽大学政治学系 沈素珍 安徽大学哲学系 钱耕森 南开大学哲学系 周德丰 杜运辉;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2 李学勤;中国哲学的走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3 干春松;直道而行的张岱年先生[N];光明日报;2005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研究员 方克立;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N];北京日报;2009年

5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吴光;我悟张岱年“兼和”哲学的深义[N];北京日报;2009年

6 方克立;科技发展要与人文结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关捷;哲学泰斗张岱年先生[N];中国档案报;2004年

8 高秀昌;“德学双馨”的张岱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林可济;探索真与善:张岱年的学术人生[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熊英;口述历史别样传记[N];中国信息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淑敏;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的中国哲学观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马建新;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5 田玉才;制度改造与人的改造[D];吉林大学;2009年

6 刘军平;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付秀荣;和谐多样: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D];吉林大学;2005年

10 赵家新;高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欣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张岱年“新唯物论”探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2 汤海艳;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初探[D];苏州大学;2003年

3 何鸿志;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张申府民主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马照海;论张申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考[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5 韩成才;张申府儒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郑江华;张岱年哲学“综合创新”的思想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7 王静;张申府与中国共产党(1917-1949)[D];天津大学;2010年

8 熊次江;张岱年的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湘潭大学;2007年

9 邱颖;论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李国明;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35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435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d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