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McKinsey公理及其相关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1 22:21
   McKinsey公理,简称M公理,由J. C. C. Mckinsey于1945年提出。逻辑学家之所以关注该公理,源于回答Lemmon-Scott1966年在其手稿中提出的与Mckinsey称之为S4.1系统相关的一个问题,同时正式将该公理命名为McKinsey公理。 逻辑学家给出了较一般的模态公式Gk,l,m,n的框架条件,但M公理不能为Gk,l,m,n条件框架所刻画。同时M公理是构成“若系统S由其框架类的基本子类所决定,那么S是典范的”这一论断的一个简单反例。M公理的种种“不合作”特性,使其成为内涵模态逻辑研究过程中不得到关注的要点。 对M公理的研究,受到模态逻辑学家尤其是国外学者的重视,但国内的研究明显不足。用语义图方法本文证明M公理是非K-有效的,同时描述了M公理的有效的四种框架类型。并且,结合前人的理论研究,本文分析了M公理的非一阶可定义性。 本文研究了Robert Goldblatt对KM系统非典范性的证明。该证明具有极为重要的逻辑意义及哲学意义。该证明告诉我们,M公理分别与正规模态逻辑系统K系统、S4系统相结合所形成的KM系统和K4M系统其性质截然不同。 基于对KM系统的分析,本文最后研究了相关系统时态逻辑系统、S4M系统、KMT系统的性质。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B815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工作
第一章 McKinsey公理与KM系统
    第一节 McKinsey公理
    第二节 M公理的框架分析
    第三节 KM系统的初始符号及形成规则
    第四节 KM系统的框架与模型
第二章 KM系统的非典范性研究
    第一节 典范性的定义
    第二节 KM系统的非典范性证明
第三章 与McKinsey公理相关的其他系统
    第一节 不完全的时态逻辑系统
    第二节 S4M系统
    第三节 KMT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绍友,谢元春,夏梦,张萍;论命题逻辑中“真”的判定[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2 盛作国;龚启荣;胡红;;论蕴涵的演进——从蕴涵到制约[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2期

3 姚从军;;模态命题逻辑系统K、D、T、S4、S5、B之比较[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姚从军;;古典命题逻辑与模态命题逻辑的形式系统之比较[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5 董英东;;单主体自认知逻辑系统[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丁永强;;反事实假设复句的逻辑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丁萍;贺业明;;论莱布尼茨的哲学逻辑观[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段宏立;;一元道义逻辑OAP系统[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9 王芳;;略论模态语境中指称的隐晦性问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吴迪;;浅谈可能世界语义学与模态代数语义学[J];大家;2011年1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玉斌;自我与他人心灵的逻辑哲学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胡明娣;逻辑度量空间的内蕴结构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张华;大卫·刘易斯模态哲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余俊伟;弗协调逻辑应用于道义逻辑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刘勇;多Agent系统理论和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6 李恒威;“生活世界”复杂性的动力模式[D];浙江大学;2005年

7 贺天平;量子力学模态解释及其方法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8 张力锋;模态逻辑和本质主义[D];北京大学;2004年

9 宋一兵;计算机生成兵力中智能体技术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龙小平;可能世界中的名称和同一性[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秋扬;俄语可能模态词语义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麻鹤腾;可能世界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D];河南大学;2011年

3 郑伟;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系统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雷宇;证词逻辑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5 何雄就;“偶然”逻辑特性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乔兰菊;俄语评价范畴的语义功能[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朱力超;逻辑视野内的因果关系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杨家胜;现代俄语中的评价范畴[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韩宇胜;论法律的不确定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刘国锋;D·刘易斯的可能世界理论——模态实在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645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8645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2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