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逻辑论文 >

超越政府与自我超越 ——国有商业银行生存的逻辑及矛盾的内生性机理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07 15:47
  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深深烙下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随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国有商业银行随之经历了艰难的转轨历程。国有商业银行如同国有企业一样,其改革发展历程正是新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缩影。国有商业银行理论内涵非常丰富,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可以拆分为“国家所有”和具有市场与企业属性的“商业银行”两部分,国家所有是通过强制性变迁产生的,而商业银行的市场与企业本性是通过自然演变而来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政府与市场在一定的时空中是存在矛盾的,但关系处理的好,也可以互补,政府与市场是经济学永恒的话题。寓政府与市场于一身的国有商业银行,从其设立的那一天起,就内生出政府目标多元性与市场单一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两者之间的矛盾,只是在统收统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市场存在的空间,国有专业银行作为财政的出纳,经济效益服从于政治的需要,国有商业银行的目标服从于政府的目标,两者轨迹趋同。而一旦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两者的矛盾凸现,一个好的经济方案有时不是一个好的政治方案。在本文中,把政府作为内生变量来研究,因而国有商业银行的矛盾具有内生性质。“封闭贷款”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矛盾的内...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9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选题意图
    0.2 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
    0.3 本文的基本思路
第1章 国有商业银行理论文献综述
    1.1 国外关于国有银行理论研究回顾
    1.2 国内关于国有商业银行理论研究回顾
第2章 政府与市场理论: 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分析框架
    2.1 政府与市场理论:经济学研究的主线
    2.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2.3 公共选择理论与政府失灵
    2.4 有限政府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5 转型时期我国的政府与市场
    2.6 政府与市场理论框架的适用性
第3章 外因: 多视角评价国有商业银行
    3.1 委托代理视角
    3.2 垄断与竞争视角
    3.3 融资结构失衡视角
    3.4 非均衡视角
第4章 内因: 多维度透视国有商业银行
    4.1 新政治经济学维度
    4.2 预算软约束维度
    4.3 资源配置效率维度
    4.4 博弈维度
第5章 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逻辑
    5.1 问题的提出
    5.2 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组织理论研究考察
    5.3 国有商业银行生存的逻辑辨析
    5.4 国有商业银行生存的价值
第6章 国有商业银行矛盾的内生性及次优求解
    6.1 政府的内生和外生性质
    6.2 商业银行的市场属性与国家作为出资人的矛盾
    6.3 理论与现实的冲突:次优求解
第7章 国有商业银行的出路:超越政府与自我超越
    7.1 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轨迹具有趋同性
    7.2 从国有企业的性质看国有商业银行的性质
    7.3 企业法人所有权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7.4 “花钱买机制”与国有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重塑
    7.5 超越政府与国有商业银行自我超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附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有商业银行生存的逻辑及战略转型[J]. 董玉华.  农村金融研究. 2005(11)
[2]国有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重塑[J]. 董玉华.  农村金融研究. 2005(08)
[3]银行高层激励:美国20家银行调查[J]. 阙澄宇,王一江.  经济研究. 2005(03)
[4]中央—地方—国有银行—公众博弈: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基本逻辑[J]. 陆磊,李世宏.  经济研究. 2004(10)
[5]宪政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宪政转型的制度选择[J]. 唐任伍,王宏新.  管理世界. 2004(02)
[6]中国国有银行的资本金谜团[J]. 张杰.  经济研究. 2003(01)
[7]基于功能观点的金融体系改革论[J]. 朱宝宪,唐淑晖.  经济学动态. 2002(08)
[8]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基金的兴起是否能取代商业银行[J]. 曾康霖.  财贸经济. 2002(07)
[9]市场失灵及其制度矫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不同理论分析[J]. 周小亮.  学术月刊. 2002(04)
[10]中国金融制度的非均衡性及改革取向[J]. 钟昌标,胡亮.  经济学动态. 2002(03)



本文编号:3328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328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e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