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中国逻辑史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关键词:新近中国逻辑史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逻辑史 推类 名学 辩学 因明 西方逻辑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逻辑史研究不断深化"逻辑与文化"的理论探讨,确立了广义逻辑观;运用文化诠释和历史分析方法,以"推类"研究为"纲",系统梳理中国古代逻辑体系;深入开展中国古代逻辑与文化的专题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国古代有无逻辑之辩仍然是一重要论题;构建比较逻辑学学科体系成为新的尝试。
【作者单位】: 毕节学院逻辑与文化研究中心;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系;
【关键词】: 中国逻辑史 推类 名学 辩学 因明 西方逻辑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XZX009) 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SWU1009013)
【分类号】:B81-092
【正文快照】: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逻辑史研究续写了新的篇章,取得了重要进展,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本文拟就近年来中国逻辑史研究的特点、趋势作简要的回顾和探讨。一深化“逻辑与文化”理论探讨,确立“广义”逻辑观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是以西方逻辑为参照来进行的。在中西逻辑比较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中原;墨家逻辑产生与作用机理探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崔清田;推类:中国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J];中州学刊;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中原;墨家逻辑研究的历史转型[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刘利民;;纯语言性反思与分析理性思想的端倪——先秦哲学的语言关涉与名家思想取向[J];外语学刊;2007年01期
3 刘明明;反思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的前提性问题[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张晴;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古代名辩学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曾昭式;张东荪多元逻辑观试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成汉;从《周易》象数、义理看中医学的六经、八纲辨证[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3 李志强;公元前6-前3世纪中西方语言学的萌芽[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利民;在语言中盘旋[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发海;中西古代逻辑的个性差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中来;“名”的语言哲学诠释[D];武汉大学;2003年
3 邓小亚;从逻辑律看汉英篇章翻译[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李牡琼;两汉逻辑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5 刘霖;中国古代推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6 胡银屏;迥异逻辑观念下的逻辑思想[D];山西大学;2007年
7 杨娟;《墨辩》中凸显的中国逻辑思想[D];山西大学;2007年
8 吕海荣;中国古代推类的特点[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高春霞;赵纪彬先秦逻辑思想研究初探[D];河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祥云;20世纪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反思——拒斥“名辩逻辑”[J];江海学刊;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加良;;《墨子》的“类”观念及逻辑意义[J];昆明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志铁;;“推类”的构成、本质与作用——三论“引譬、援类”[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明明;;推类的逻辑性质——基于“类同理同”观念的分析[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建国以来的中国逻辑史专著书目[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C];1980年
4 周云之;;名辩学研究与中国逻辑史[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5 汪奠基;;关于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范围问题[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C];1980年
6 刘培育;;沈有鼎研究先秦名辩思想的原则和方法[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7 兆柯;;哲学会座谈中国逻辑思想史研究问题[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C];1980年
8 刘培育;周云之;董志铁;;编者前言[A];因明论文集[C];1980年
9 汪奠基;;略谈中国古代“推类”与“连珠式"[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C];1980年
10 刘培育;周云之;董志铁;;要加强对中国逻辑思想的研究(代前言)[A];中国逻辑思想论文选(1949—1979)[C];198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山;中国究竟有没有“逻辑”[N];文汇报;2011年
2 华东师范大学 冯棉;逻辑科学,将充满活力[N];社会科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晴;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霖;中国古代推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2 吕海荣;中国古代推类的特点[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蕴;墨家推类学说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陈君红;殷海光逻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5 李牡琼;两汉逻辑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6 夏鹏鹏;先秦名家论辩思想探析[D];南京大学;2011年
7 程娜;论维提布萨那的陈那因明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高春霞;赵纪彬先秦逻辑思想研究初探[D];河南大学;2008年
9 孔祥敏;论《墨经》的故、理、类对推论的作用[D];燕山大学;2008年
10 张四化;比较逻辑学理论初构[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81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681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