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公民及其培育
本文关键词:论生态公民及其培育
【摘要】:为了解决全球生态问题以及我国的现代化困境,一些中外学者已开始把关注力穿透到生态问题的背面,关注人在生态问题中的“推波助澜作用”以及生态意识淡薄和道德沦丧的极致表现。作为20世纪末环境政治学、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研究的新兴话题,生态公民理论一经产生便受到从政策制定者到公众的积极回应。 生态公民是对传统公民理论的突破与延伸。超越了民族国家与公共领域等公民概念必备要素的限制,生态公民具有世界主义意识和生态美德,积极行使环境权利并履行环境义务,不论在家庭生活的私人领域还是民主政治的公共领域都能在生态观念的引领下自觉践行生态行为,体现了新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自在与自为的统一、政治与伦理德性的统一。作为环境议题与公民理论“联姻”的产物,生态公民理论突出公民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主体作用,认为一定规模的生态公民群体不仅有助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还能借助公民对环境议题的较高关注度,改善政治和参与“冷漠”的现象,重新唤醒西方社会公民的主体观念,推动民主政治、法治进程的完善与升级。 然而,作为一个“舶来”的全新概念,生态公民理论的提出和研究基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其对如生态民主、绿色参与、环境权利与义务的主张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中国环境保护进程及公众的基本环保共识。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起步阶段,引介生态公民理论有利于解决环境恶化人为因素中的东西方共性问题,但如果简单移植也容易脱离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现状以及公众的环境素养实际,从而减弱理论本身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因此,在中国传播与推广生态公民理论,需要经过“中国化”的拓展过程,从突出“自然生态价值观”转向“自然与社会生态价值观”并重;从强调“公民环境权利与义务”转向“经济、政治、环境权利与义务”协同;从注重“生态公民理论推广”变为注重“内含生态公民意蕴的公民社会建设”;从关注“实然标准”变为“当前阶段与未来目标”的统一,在吸收中国智慧的基础上丰富、充实相关理论与实践活动。 在对生态公民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与辩证评判的基础上,本文尝试研究生态公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生态公民理论的实践价值。生态公民与生态文明内在一致却又有所区别,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共同体。二者在本质、内涵以及诉求上具有内在融合与一致性;差异在于,生态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通过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生态公民的实践主体作用;通过带头遵守执行环境法规与政策,发挥以生态公民权为核心的生态公民权利主体作用;通过养成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美德,发挥生态公民道德主体作用。反之,生态文明的兴起奠定了生态公民生成与发展的基础,为生态公民提供物质、精神、制度、科技等方面的支撑,形成生态化生产生活方式的舞台,赋予生态公民新的内涵。 在实践层面,生态公民的养成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从个体内在与外部环境两方面促成公民向生态公民的转化,通过观念自觉和外在培育促进生态公民群体的逐渐生成。生态公民的培育包括生态环境意识、生态法治意识、生态科技知识在内的观念培育;包括环境知情权、享有权、参与权、监督权以及相应的生态宣传义务、生态保护义务、生态奉献义务、生态自律义务在内的生态公民权利与义务培育;包括由生态社会公德、生态职业道德、生态公民品德构成的生态公民道德培育。在剖析生态公民培育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本文从生态公民教育的整体架构、制度体系入手,力图将生态公民培育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手段和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负责、公众参与、市场优化配置的生态公民培育的中国模式。
【关键词】:生态公民 生态文明 培育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4;X321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引论11-34
- 一、研究的缘起11-16
- 二、研究综述16-25
- 三、研究方法25-26
- 四、论文创新点26-27
- 五、论文思路与逻辑结构27-29
- 注释29-34
- 第一章 生态公民的理论与特征34-67
- 第一节 从公民到生态公民的发展演变34-42
- 一、归属与参与相结合的古典公民身份理论34-36
- 二、从德性到法治的近代公民身份理论36-37
- 三、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三位一体的现代公民身份理论37-39
- 四、当代生态及多元的公民身份理论39-42
- 第二节 生态公民理论的三种流派42-48
- 一、共和主义生态公民42-43
- 二、自由主义生态公民43-46
- 三、世界主义生态公民46-48
- 第三节 生态公民的内涵及特征48-55
- 一、世界主义意识48-50
- 二、非契约性义务意识50-52
- 三、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统一52-53
- 四、践行环境美德53-55
- 第四节 生态公民理论的思想渊源55-62
- 一、马克思的生态思想55-57
- 二、深生态学思想57-59
- 三、公民身份理论59-62
- 注释62-67
- 第二章 引介生态公民理论的价值意义67-88
- 第一节 生态公民理论评判67-78
- 一、全球意识:生态公民的应有之义67-70
- 二、新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70-74
- 三、自在与自为的统一74-75
- 四、正义:政治与伦理德性的统一75-78
- 第二节 生态公民理论的现实意义78-83
- 一、助推绿色观念的重构78-81
- 二、促进公民社会的建设81-82
- 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82-83
- 第三节 生态公民理论的“中国化”拓展83-87
- 一、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价值观的并重83-84
- 二、经济、政治、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协同84-85
- 三、内含生态公民意蕴的公民社会建设85-86
- 四、当前阶段与未来目标的统一86-87
- 注释87-88
- 第三章 生态公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88-102
- 第一节 生态公民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耦合88-91
- 一、人类历史演进与文明形态发展的必然88-89
- 二、内设公平正义基本属性89-90
- 三、整体、多样与可持续性的价值追求90-91
- 第二节 生态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91-96
-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92-93
- 二、行使生态公民权利的主体93-94
- 三、生态美德为核心的道德主体94-96
-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公民生成发展的土壤条件96-100
- 一、提供作为“无机身体”的自然前提97
- 二、制度设计规范引导行为取向97-98
- 三、生态科技促使生态公民养成98-99
- 四、绿色氛围孕育生态化生产生活方式99-100
- 注释100-102
- 第四章 生态公民的培育内容102-120
- 第一节 生态公民观念培育102-109
- 一、生态公民观念培育的内涵102-104
- 二、生态公民观念培育的基本构成104-109
- 第二节 生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培育109-114
- 一、环境权利的内容109-111
- 二、环境义务的内涵与特性111-114
- 第三节 生态公民道德的培育114-119
- 一、生态道德的内涵114-116
- 二、生态道德的基本构成116-119
- 注释119-120
- 第五章 我国生态公民培育的对策与途径120-147
- 第一节 生态公民培育面临的问题120-123
- 一、生态环境意识淡薄120-121
- 二、生态法治意识薄弱121-122
- 三、生态道德滑坡122
- 四、生态科学知识与技术滞后122-123
- 第二节 生态公民整体教育的建构123-130
- 一、亲缘性生态公民教育的起点123-125
- 二、阶段化的集体环保模式训练125-126
- 三、社区公共生活孕育环保参与实践126-128
- 四、面向公众的社会终生环境教育128-129
- 五、大众媒介塑造公民生态的认同与情感129-130
- 第三节 生态公民培育的制度体系130-135
- 一、有效制度供给界定生态公民身份131-132
- 二、生态公民培育的制度设计132-135
- 第四节 生态公民培育的中国特色与路径135-144
- 一、生态服务型政府主导136-138
- 二、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实践138-141
- 三、市场优化配置141-144
- 注释144-147
- 结语147-148
- 参考文献148-155
- 后记155-1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祖社;“全球公民社会”的生成及文化意义——兼论“世界公民人格”与全球“公共价值”意识的内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曹茜;;大众传媒与农村环境保护公共舆论空间之建构[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4期
3 陈家刚;;生态文明与协商民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2期
4 徐梓淇;;环境美德伦理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11年06期
5 陈喜荣;;毛泽东早期主观能动性思想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06期
6 吴玉章;亚里士多德论公民[J];读书;2000年11期
7 叶林顺;;环保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和定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1期
8 秦鹏;;环境公民身份:形成逻辑、理论意蕴与法治价值[J];法学评论;2012年03期
9 沈莉;;生态公民养成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年28期
10 黎婴迎;;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初步探索[J];广东土地科学;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宫长瑞;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曲丽涛;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发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戴秀丽;生态价值观的演化及其实践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陈雯;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55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055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