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稀土共发光反应的研究及其纳米材料的相转移法制备

发布时间:2018-03-25 19:02

  本文选题:共发光反应 切入点:荧光猝灭 出处:《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稀土元素原子结构特殊,内层4f轨道未成对电子多、原子磁矩高、电子能级极其丰富,几乎可以与所有元素发生反应,形成多价态、多配位数(3~12个)的化合物,具有许多优异的光、电、磁、核等特性,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和神奇的“新材料宝库”。稀土材料纳米化后,具有许多特性,如小尺寸效应、高比表面效应、量子效应、极强的光、电、磁性质、超导性、高化学活性等,能大大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功能,可用于新材料的开发,在光学材料、发光材料、晶体材料、磁性材料、电池材料、电子陶瓷、工程陶瓷、催化剂等领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稀土进行了研究: 1.通过体系Dy~(3+)-Gd~(3+)-SSA研究了共发光离子Gd~(3+)对发光离子Dy~(3+)的共发光反应,综合运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同步散射光谱对共发光反应进行表征,证明了共发光反应的机理。发光中心离子Dy3+属于M*-M型发光,其激发能量既来自于分子内的能量传递也来自于分子间的能量传递;在体系中加入不同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研究表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的加入对体系起到了增溶、增敏的作用;考察了Gd~(3+)浓度、SSA浓度、pH值对体系荧光、散射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体系Dy~(3+)-Gd~(3+)-SSA来说,Gd~(3+)、SSA最佳浓度分别为3.0×10-4 mol·L~(-1)、2.0×10-3 mol·L~(-1),最佳pH值为8.0。 2.应用散射光谱法研究稀土元素La~(3+)对Sm~(3+)-TFA-TOPO体系的荧光猝灭机理。经分析可推测荧光猝灭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胶束是靠表面分子的憎水基的相互吸引缔合而形成的,加入La~(3+)后,胶束表面电荷的静电排斥作用不利于胶束形成,络合合物的有机环境被破坏,使荧光减弱;(2)配体竞争减少Sm~(3+)的络合物的生成;(3)新的聚集体生成。TFA的跃迁能级与La~(3+)的更接近一些,致使由配体向Sm~(3+)的能量传递减弱,使荧光减弱产生荧光猝灭。探索了各体系中相关条件对荧光强度的影响,进而找出各体系的最佳形成条件。对于体系Sm~(3+)-TFA-TOPO来说,对应荧光强度最强处,Sm~(3+)、TFA、TOPO的最佳浓度分别为2.0×10~(-5) mol·L~(-1)、2.0×10-4 mol·L~(-1)、1.5×10~(-4) mol·L~(-1) , pH _(最佳) =6.4。而体系Sm~(3+)-La~(3+)-TFA-TOPO,Sm~(3+)、TFA、TOPO的最佳浓度分别为2.0×10-5mol·L~(-1),3.0×10~(-4) mol·L~(-1),1.5×10-4 mol·L~(-1),pH _(最佳)=5.8。 3.以TTA、phen为相转移剂,DMF为增溶剂高效的将稀土Sm~(3+)从水相转移到有机相氯仿中,以硫代乙酰胺的乙醇溶液为硫源成功得到了硫化钐的稀土纳米材料,通过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同步散射光谱等手段对生成的纳米粒子进行了表征,并探索出纳米粒子形成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制备的硫化钐纳米材料粒度较小,平均粒度在40~50 nm左右,且粒度分布集中,性能稳定。实验证明其形成的最佳条件为Sm~(3+)、TTA、phen最佳配比为1:7.5:1.25,相转移过程中有机相与水相最佳体积比为2:1;络合物形成、稀土纳米材料生成的最佳pH值分别为5.46与6.27;络合物相转移、稀土纳米材料形成最佳时间分别为45 min与60 min。 4.采用与制备纳米硫化钐相同的相转移法成功制备了硫化铕的纳米材料,通过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同步散射光谱等手段对纳米粒子的生成过程进行了表征,并探索出该纳米材料生成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硫化铕纳米材料平均粒度大约在50 nm左右,分布比较分散。其形成的最佳条件为Eu~(3+)、TTA、phen最佳配比为1:2.7:1,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为2.5:1;络合物生成、稀土纳米材料形成的最佳pH值分别为7.10与7.30;络合物相转移、稀土纳米材料形成最佳时间分别为30 min与120 min。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B383.1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烨;硫化镧(La_2S_3)微晶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64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664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5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