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6 07:15
本文选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切入点:主导性 出处:《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意识形态建设是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当代中国正处于外部环境全球化、生产生活信息化、经济运行市场化相互交融、互为叠加的时代背景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动,各种跨时代、跨空间、跨文化的意识形态进行着深度交汇与交锋。新的时代背景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又兼顾文化建设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和表现形态,实现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的有机统一?如何既培育共同理想、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又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实现精神彰显与物质满足的同步递增?如何既深化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理解,又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制度框架的情感支持,实现理性认知与感性认同的整体跃进?如何既不降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标准要求,又适应不同群体的现实状况,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效吻合?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在开放环境、信息社会、市场经济、多元文化的当代中国,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作用? 围绕这一问题,本文运用社会有机体分析、结构功能分析、力场博弈分析等方法,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精神实质及实现机理,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变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影响,多元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冲击,以及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突出问题对主导性的制约,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建设的历史经验及中外社会意识形态主导性建设的典型模式,提出了加强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建设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重点策略。全文除导论、结语外,有六章内容: 第一章,分析基础。重在解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精神实质是什么”问题。包括理论依据、概念解析、价值意涵、实现机理四个方面。理论依据方面,着重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本原理及其对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指导意义。概念解析方面,通过考辨分析“主导”的“系统-功能”、“实践-规范”两重内涵,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三重指向,即主导地位、主导作用、主导规范,及其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规定性和获得性的统一、排他性和包容性的统一、超越性和有限性的统一等特点。价值意涵方面,重在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国家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实现机理方面,分析了经济政治的根本要求及发展状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逻辑自洽性及其实现方式的科学性、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异质性意识形态的冲击等因素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影响;然后,探讨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链式发生过程,揭示了其实现的多元耦合、引领认同、同步递增等机理。 第二章,场域变迁。重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放置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变迁的实践场域之中,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个层面透视场域变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影响。经济层面重在透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环境变迁、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变迁、从农业半工业到工业化信息化协同并进的技术变迁的影响;政治层面重在透视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任务变迁、从政治管制到社会服务的职能变迁、从集权人治到民主法治的管理方式变迁的影响;社会层面重在透视从同质封闭到异质流动的结构变迁与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身份变迁的影响;文化层面重在透视从革命工具到精神之基的观念变迁、从文化革命到文化强国的战略变迁、从一元独大到多元并存的文化生态变迁的影响。 第三章,思潮冲击。重在分析当代中国多元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冲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总体揭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即基于各自立场的现代性解释、精英与大众并重的对象选择和多样化立体化的传播方式。二是概括分析当代中国几种主要社会思潮的实质及最新动向,包括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三是探讨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冲击,包括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哲学基础、弱化主导作用的认同基础、挑战主导规范的价值观基础。 第四章,自身建设问题。重在分析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建设在主体认识、理论研究和实践策略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体认识方面,重点分析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知行不一和学用脱节的“双面人现象”等问题。理论研究方面,重点分析将学术取向与政治取向的纠葛偏差、中国特色学术话语缺弱、理论研究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实践策略方面,重点分析建设途径单一、建设方式陈旧、建设成效滞后等问题。 第五章,历史经验及模式借鉴。重在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建设的基本经验与中外社会意识形态主导性建设的典型模式。历史经验,着重探讨了七条基本经验的形成及运用。典型模式上,着重探讨了古代中国文化主导型模式、前苏联权力主导型模式、美国综合制导型模式的特点、缺陷及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建设的借鉴价值。 第六章,思路对策。重在分析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建设的原则、思路和策略问题。原则方面,重点分析了党的领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等基本原则。思路方面,着重探讨了时空交错的实践场域,国家、社会、个人联动的主体格局,“两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三协调”(国家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和个人精神生活协调发展)的目标结构,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策略方面,针对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面临的问题,重点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加强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正确开展对多元社会思潮的批判引领、打造高素质意识形态工作者队伍等策略。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秀琴;;政治意识形态的理论、制度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杨河;;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曹长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宇文利;;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构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侣传振;;从单位制到社区制:国家与社会治理空间的转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李华;;苏联个人崇拜之风缘何长期盛行?[J];百年潮;2007年03期
7 冯宏良;董四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生态分析[J];长白学刊;2009年05期
8 赵连章;;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郑敬斌;王立仁;;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系统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本文编号:1666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666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