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性建构模式

发布时间:2018-04-08 20:40

  本文选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切入点:现代性建构 出处:《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2年05期


【摘要】:当前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在全社会建构起新型的现代性。十六大以后,我国形成了现代性建构的新模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价值追求,民主法治作为制度保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基本策略来构建新型的现代性,以求解决现代性危机。
[Abstract]:At present, the main task of China is to construct a new type of modernity in the whole society.After the 16th National Congress, China formed a new model of modernity construction-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On the ba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emphasizes that people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basic value pursuit,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as the system guarantee,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s the basic strategy to construct the new modernity.In order to solve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作者单位】: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分类号】:D61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骆惠宁;农村税费改革是一次重大的综合性制度创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周中明;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刘鹏;当代工人阶级先进性问题探讨——论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和马克思工人阶级先进性理论的生命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孙显元;“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裴德海;;政治制度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刘卫平;孙晓娟;;论思维创新的实践基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李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途径—对私有制的再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增惠;石鹏;;马克思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吴建刚;;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许耀桐;;关于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讨[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魏永征;;在“一国两制”下对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界定——一位中国大陆学者看《基本法》23条立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李莉娅;叶苗;;舆论引导方式,期待艺术性创新——“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方式”调查与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苏志加;刘啸霆;;集聚海外人才的软环境创新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8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 胡振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10 廖秋红;媒介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化民;李学迎;李大杰;;和谐、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赵敏;;浅析解放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3 刘卫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及其实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张兰萍;;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导向研究[J];前沿;2011年14期

5 王培培;黄勤;;邓小平的实践思维方式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迪[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朱杰;孙焱杰;;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创新[J];长江论坛;2011年03期

7 朱杰;孙焱杰;;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创新[J];社科纵横;2011年06期

8 杨豹;;社会公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重诉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李建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阻力[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龚志伟;;境遇与选择: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的思考[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徐浩豪;陈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理结构[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燕奇;;和谐的政党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雷鸣;铁柏清;秦普丰;;可持续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4 仲崇盛;;论民主行政模式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廖继红;;坚持和发展多党合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当代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宗棠;;培育社会主义公民[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启英;;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和核心[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韦广雄;;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2005年“关注人口老龄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崔德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D];山东大学;2008年

2 侯明;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根基[D];南开大学;2009年

3 田俊峰;和谐社会的政治价值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4 周志钧;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马德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纲[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杨义芹;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考[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中元;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D];山西大学;2006年

2 董立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矛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志新;国家、市民社会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南昌大学;2005年

4 王超伟;和谐社会构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陈大为;和谐社会视角下法治政府建设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杜琳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问题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朱登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制度伦理探析[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8 魏淑元;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9 郭燕;弘扬人道主义 构建和谐社会[D];山西大学;2008年

10 马冰冰;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治认同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23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723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5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