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纺丝法制备小口径胶原-聚乳酸人工血管
本文选题:聚乳酸 + 胶原 ; 参考:《复合材料学报》2017年11期
【摘要】:以聚乳酸(PLA)和胶原(Col)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小口径(d=3.0mm)Col-PLA人工血管。采用扫描电镜、孔径分析仪和万能拉力机对Col-PLA人工血管的外层纤维形貌、孔径和拉伸性能进行了表征,测定了人工血管的管壁厚度及爆破强度。研究了纺丝电压、纺丝液质量分数、PLA与Col质量比对人工血管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纺丝电压的增加,纤维排列由杂乱变为规整,最佳的纺丝电压为15~20kV之间;当纺丝液质量分数增大时,Col-PLA人工血管的纤维直径增大,孔径及孔隙率均变小,拉伸强度和爆破强度提高;随PLA与Col质量比提高,人工血管的内层管壁厚度减少,外层管壁厚度增加,使拉伸强度和爆破强度提高,PLA与Col质量比分别为70∶30和90∶10时,制得人工血管力学强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Abstract]:Col-PLA artificial blood vessels were prepared by electrospinning with polylactic acid (PLA) and collagen (Coll) as raw materials. The morphology, pore diameter 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the outer layer of Col-PLA artificial blood vessel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perture analyzer and universal tension machine. The wall thickness and blasting strength of the artificial vessel were measured. The effects of spinning voltage and the mass ratio of PLA to Col on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rtificial blood vessel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spinning voltage, the fiber arrangement changed from clutter to regularity, and the optimum spinning voltage was between 15~20kV, and the diameter of fiber and pore size and porosity of Col-PLA artificial blood vessel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pinning solution mass frac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ass ratio of PLA to Col, the thickness of the inner wall of the artificial blood vessel decreases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outer wall increases, which makes 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the blasting strength of the artificial blood vessel increase when the mass ratio of Col to Col is 70:30 and 90:10, respectively.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artificial blood vessel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applic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省药学科学院山东省医用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015GSF118089)
【分类号】:R318.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建荣;人工血管感染的处理方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7年12期
2 张纪蔚;;人工血管性能要求和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年07期
3 张泽;Robert GUIDOIN;Yvan DOUVILLE;Martin W.KING;;人工血管与药物[J];药物分析杂志;2010年07期
4 宋逢林;胡冬煦;;人工血管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年02期
5 袁启明;;聚酯微纤维人工血管[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1993年02期
6 ;科学家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制造出人工血管[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4年04期
7 潘玉先,郑振华,何红兵,潘明新,杨继震;人大隐静脉内皮细胞种植人工血管的实验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0年01期
8 霍丹群,陈柄灿,侯长军,郑小林;人工血管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4年03期
9 ;独立自主 奋发图强 研制高分子纤维国产人工血管[J];医学研究通讯;1974年09期
10 王甩艳;赖琛;奚廷斐;;小口径人工血管及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袁晓燕;张红;贾潇凌;韩凤选;赵蕴慧;赵瑾;樊瑜波;;电纺纤维膜双重控制释放生长因子及小口径人工血管研究[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2 潘仕荣;杨世方;易武;郑欢玲;陶军;;小径微孔聚氨酯人工血管的制备与性能[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王健;刘扬波;陈鑫;卓高豹;张怀保;陈雷;;急诊人工血管介入抢救锁骨区大血管损伤一例[A];2011年浙江省显微外科学暨手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魏屹晗;晏飞燕;刘欣;胡帼颖;万荣欣;顾汉卿;;高抗凝、可诱导再生小口径人工血管的体外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岩冬;安军;陈思原;张旭;洪彦航;王伟;王淑芳;;自组装仿生构建具有NO自催化生成功能的含硒人工血管材料[A];中国活性氧生物学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6 蒋大铭;李捷;刘昌伟;王琳芳;;ad5-VEGF人工血管的制备及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A];2009年浙江省胸心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安军;许菡;高靖辰;陈思原;王淑芳;;原位催化NO生成的人工血管材料SePEI/HA-PCL[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8 王者香;孙彬;赵强;王淑芳;俞耀庭;孔德领;;结合VEGF的静电纺丝材料作为人工血管的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思原;许菡;安军;王伟;李岩冬;庄华红;王亚平;王淑芳;;利用聚谷氨酸(PGA)构建原位催化NO生成人工血管材料[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北京世纪坛医院血管外科教授 张福先邋周江皎;拿什么替代血管[N];健康报;2008年
2 译 胡德良;食品原材料可用于培养人工血管[N];中国医药报;2012年
3 吴一福;PTFE血管材料可携载VEGF基因转染[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沈高天;真丝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表面自组装改性及性能评价[D];东华大学;2016年
2 郑文婷;基于多肽修饰和孔结构设计的新型小口径人工血管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3 李辉;可降解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生物相容性和功效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孔晓颖;壳聚糖小口径可降解人工血管生物学性质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李捷;人工血管携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6 蒋大铭;人工血管携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对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7 陆树洋;层层自组装肝素/胶原复合涂层接枝CD133抗体促进小口径ePTFE人工血管内皮化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8 朱楚洪;基因修饰的生物人工血管[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叶香;高弹低溶胀水凝胶人工血管材料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2 刘涛;壳聚糖—硫酸化丝素蛋白小口径人工血管动物实验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6年
3 黄和锡;磺酸化丝素蛋白涂层膨体聚四氟乙烯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动物体内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4 董文秀;静电纺丝小口径人工血管制备装置与工艺开发[D];重庆大学;2016年
5 王洪杰;新型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研制[D];湖南大学;2015年
6 王薇;编织增强的海藻酸钙/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D];东华大学;2017年
7 秦金桥;丝素纤维人工血管材料表面改性及其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7年
8 张鹤;人工血管螺旋槽结构模型的初步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9 孟想;小口径人工血管的快速激光加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李岩冬;仿生构建NO自催化生成功能的人工血管材料[D];天津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91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1891697.html